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距

距字的筆畫:11畫;

ㄐㄩˋ

〔《廣韻》其呂切,上語,群。〕

1.雄雞、雉等的腿的後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。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季郈之雞鬥。

季氏介其雞,郈氏為之金距。”

《漢書·五行誌中之上》:“宣帝黃龍元年,未央殿輅軨中雌雞化為雄,毛衣變化而不鳴,不將,無距。”

顏師古註:“距,雞附足骨,鬥時所用刺之。”

唐羅隱《讒書·說天雞》:“其父畜養者,冠距不舉,毛羽不彰,兀然若無飲啄意。”

2.用作比喻。
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粵西遊日記一》:“東西夾灕,怒冠鼓距,兩山當合名鬥雞。”

3.鉤鉅;倒鉤。
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城上之備:渠譫、藉車、行棧、行樓、到、頡臯、連梃、長斧、長椎、長茲、距。”

孫詒讓間詁:“疑即《備穴篇》之鐵鉤鉅。”

《梁書·武帝紀上》:“公治兵外討,卷甲長騖,接距交綏。”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十四:“度其可焚,火箭是宜,或則鑿垣,三木並施,一鉤一距,一則燎之。”

4.釣鉤上的倒刺。
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夫臨江而釣,曠日而不能盈羅,雖有鉤箴芒距,微綸芳餌,加之以詹何、娟嬛之數,猶不能與網罟爭得也。”

晉潘尼《釣賦》:“左援修竹,右縱飛輪,金鉤厲距,甘餌垂芬。”

5.切除樹苗的橫枝,留下靠莖的一小段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園籬》:“剝必留距;若不留距,侵皮痕大,逢寒即死。”

石聲漢註:“切斷樹枝時,留下靠莖一小段,像雄雞的‘距’(關中稱為“揚爪”,河北稱為“後爪跟”)一樣。”

6.泛指腳。
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夫差內傳》:“﹝秋蟬﹞長吟悲鳴,自以為安,不知螳蜋超枝緣條,曳腰聳距,而稷其形。”

唐張柬之《大堤曲》:“南國多佳人,莫若大堤女。玉床翠羽帳,寶襪蓮花距。”

7.比喻雄勁挺拔的書法。

唐白居易《雞距筆賦》:“搦之而變成金距,書之而化作銀鉤。”

宋石介《三豪詩送杜默師雄》:“師雄二十二,筆距獰如鷹。才格自天來,辭華非學能。”

金蕭貢《族兄才卿下第後赴宜祿酒官以詩寄之》:“久期老距擅文場,命壓人頭可得忙。”

8.跳越。

《史記·白起王翦列傳》:“久之,王翦使人問‘軍中戲乎’?對曰:‘方投石超距。’”司馬貞索隱:“超距猶跳躍也。”

《漢書·甘延壽傳》:“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,投石拔距絕於等倫,嘗超踰羽林亭樓,由是遷為郎。”

顏師古註引應劭曰:“拔距,即下超踰羽林亭樓是也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書十二》:“《史記·王翦傳》‘方投石超距’。

徐廣曰:超一作拔。

應劭以拔距為超踰,是也。距亦超也,超亦拔也。”參見“距躍”。

9.踞伏;踞坐。

宋樓鑰《次韻翁處度同遊北山》:“尋源不能且望返,石猊巍距驚神鐫。”

金元好問《鹿泉新居二十四韻》:“漢家威靈萬萬古,石子連崗猶虎距。”

10.至。抵達,通到。

《書·益稷》:“予決九川,距四海,濬畎澮,距川。”

毛傳:“距,至也。”
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今趙之攻燕也,發號出令,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。渡謼沱,涉易水,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。”

宋王禹偁《濟州龍泉寺修三門記》:“濟州龍泉寺者,唐大曆四年建於鄆州鉅野縣。縣即春秋時西狩獲麟之地,漢初時彭越聚盜之所也。東距任宿,西接曹衛,北走汶水,南極芒碭。”

蔡東藩《唐史通俗演義》第十回:“凡南自交趾,北距漢水,西至三峽,東達九江,俱為所有。”

11.離開;相距。
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距今九日,土其俱動。”

韋昭註:“距,去也。”

唐韓愈《李君墓誌銘》:“其年十月戊申,葬河南洛陽縣,距其祖澠池令府君僑墓十裏。”

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九回:“南船距操寨止隔二裏水面。”

李劼人《大波》第一部第一章:“停船地方距岸尚有十幾丈遠。”

12.柱樁。因其相互之間有一定距離的間隔,故稱。

《舊唐書·禮儀誌一》:“周設石距十八,如碑之狀,去壇二步,其下石跗入地數尺。”

13.通“拒”。抗拒;違抗。

《書·禹貢》:“錫土姓,祗臺德先,不距朕行。”

孔傳:“王者常自以敬我德為先,則天下無距違我行者。”

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密人不恭,敢距大邦,侵阮、徂、共。”

毛傳:“國有密須氏侵阮,遂往侵共。”

鄭玄箋:“阮也徂也共也,三國犯周而文王伐之,密須之人乃敢距其義兵,違正道,是不直也。”

《史記·東越列傳》:“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兵,助乃斬一司馬,諭意指,遂發兵浮海救東甌。”

宋司馬光《馮太尉謚勤威儀》:“昔者晉人不恭,敢距大邦,負固阻兵,趑趄不庭。”

14.通“拒”。拒絕;排斥。

《荀子·法行》:“君子正身以俟,欲來者不距,欲去者不止。”

晉袁宏《後漢紀·桓帝紀上》:“以陛下發神聖之聽,啟獨見之明,距讒慝之謗,絕邪巧之言,救可濟之民,援沒溺之命。”

《晉書·列女傳·劉聰妻劉氏》:“夫忠臣之諫,豈為身哉?帝王距之,亦非顧身也。”

清褚人穫《堅瓠六集·中流砥柱贊》:“其在人也,達而為抑洪水驅猛獸之大禹周公,窮而為作《春秋》距楊墨之孔子、孟子。”

蔡元培《美育實施的方法》:“磁電的吸距,就是人的愛憎。”

15.通“拒”。抵抗;抵禦。

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,子墨子九距之。”

《梁書·劉坦傳》:“遣將尹法略距僧粲,相持未決。”

宋王安石《省兵》詩:“前攻以破散,後距方完堅。”

16.通“拒”。亦表示對壘;對抗。

《管子·明法》:“民以法與吏相距,下以法與上從事。”
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閨智·趙括母》:“秦趙相距長平。”

17.通“拒”。亦引申為相互沖激。

18.通“拒”。堵截;據守。

《書·五子之歌》:“有窮後羿,因民弗忍,距於河。”

孔傳:“有窮,國名。

羿,諸侯名。距太康於河,不得入國,遂廢之。”

《史記·東越列傳》:“元鼎六年秋,餘善聞樓船請誅之,漢兵臨境,且往,乃遂反,發兵距漢道。”

唐韓愈《汴州東西水門記》:“維汴州河水自中註,厥初距河為城,其不合者,誕寘聯鎖於河,宵浮晝湛,舟不潛通。”

宋葉適《故知廣州薛公墓誌銘》:“海寇陳小三,載艘六十距境上,給鄭廣兵三百,與期三日。”

19.通“鉅”。巨;大。

《墨子·雜守》:“令能相救,諸距阜。”

孫詒讓間詁引蘇時學曰:“距、鉅通用,大也。”
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體大者節疏,蹠距者舉遠。”

高誘註:“距,大也。”

南朝梁任昉《齊竟陵文宣王行狀》:“茹戚肌膚,沈痛瘡距。”

20.通“詎”。豈,難道。

《韓非子·難四》:“燕噲雖舉所賢而同於用所愛,衛奚距然哉?”宋孔平仲《武宗》詩:“施為貴實效,距止衒空文。”

阅读:2573

●距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