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斷
(武斷,武斷)
1.以威勢妄斷是非。
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當此之時,網疏而民富,役財驕溢,或至兼並豪黨之徒,以武斷於鄉曲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謂鄉曲豪富無官位,而以威勢主斷曲直,故曰武斷也。”
2.謂妄以權勢獨斷獨行。
唐元稹《授劉悟昭義軍節度使制》:“州裏行信讓之風,鄉曲除武斷之患。”
宋曾鞏《襄州到任表》:“野有群行之盜,裏多武斷之豪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仇大娘》:“邑人趙閻羅,原漏網之巨盜,武斷一鄉。”
3.隻憑主觀作判斷。
唐劉禹錫《祭虢州楊庶子文》:“比陽布和,戰地盡闢;壽春武斷,姦吏奪魄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一回:“那著書的既不曾秉筆直書,我說書的便無從懸空武斷。”
李大釗《戰後之婦人問題》:“我們中國的女界,對於這世界的婦人問題,有點興趣沒有,我可不敢武斷。”
4.主觀,盲目自信。
田北湖《論文章源流》:“吾以古文稱《爾雅》,鮮不疑吾為武斷,為狂誕;吾豈無以自信哉?”魯迅《集外集拾遺補編·名字》:“有時也自己想:這實在太武斷,太剛愎自用了。”
洪深《這就是“美國的生活方式”》第三幕第一場:“非常傲慢和武斷,是不是?”
阅读:158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