漼
漼字的筆畫:14畫;
I
cu·
ㄘㄨㄟˇ
〔《廣韻》七罪切,上賄,清。〕
1.水深貌。
《詩·小雅·小弁》:“有漼者淵,萑葦淠淠。”
毛傳:“漼,深貌。”
晉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回淵漼,積水深。”
2.鮮明貌。
《詩·邶風·新臺》“新臺有灑”唐陸德明釋文:“灑,七罪反。
《韓詩》作‘漼’,音同,雲‘鮮貌’。”
3.淚垂貌。
《文選·陸機〈吊魏武帝文〉》:“執姬女以嚬瘁,指季豹而漼焉。”
李善註:“漼,泣涕垂貌。”
4.指眼淚。
宋蘇軾《祭張文定公文》之一:“今公永歸,我留淮海,寓辭千裏,濡袂有漼。”
5.古水名。即桂水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鍾水》:“漼水即桂水也。漼、桂聲相近,故字隨讀變,經仍其非矣。”
II
cuī
ㄘㄨㄟ
〔《集韻》昨回切,平灰,從。〕
1.通“摧”。摧毀,破壞。
《後漢書·崔駰傳》:“六柄制於家門兮,王綱漼以陵遲。”
李賢註:“漼猶摧落也。”
《文選·潘嶽〈西征賦〉》:“寮位儡其隆替,名節漼以隳落。”
李善註:“漼亦壞貌。”
《北齊書·幼主紀》:“武成即位,雅道陵遲,昭襄之風漼焉已墜。”
2.見“漼溰”。
阅读:137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