狃
狃字的筆畫:7畫;
ni·
ㄋ〡ㄡˇ
〔《廣韻》女久切,上有,娘。〕
〔《廣韻》女救切,去宥,娘。〕
1.習慣。
《詩·鄭風·大叔於田》:“將叔無狃,戒其傷女。”
毛傳:“狃,習也。”
朱熹集傳:“國人戒之曰:請叔無習此事,恐其或傷汝也。”
《漢書·刑法誌》:“豪桀擅私,為之囊橐,姦有所隱,則狃而寖廣。”
顏師古註:“狃,串習也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阿纖》:“女移翁姑自養之;輒以金粟周兄,狃以為常。”
郭沫若《北伐途次》二八:“雖然在縲紲之中,大約也是狃於素來的威勢吧,態度很能鎮靜。”
2.驕傲。
《韓非子·十過》:“與之彼狃,又將請地他國,他國且有不聽,不聽,則知伯必加之兵。”
高亨《諸子新箋·韓非子·十過》:“《說文》:‘狃,犬性驕也。’與之彼狃,謂與之彼驕也。”
唐韓愈《南山詩》:“悠悠舒而安,兀兀狂以狃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一三八:“鄭叔友謂:‘敗不可懲,勝不可狃。’此言殊有味。”
3.貪圖。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嗛嗛之食,不足狃也。不能為膏,而祇罹咎也。”
韋昭註:“食,祿也。狃,貪也。”
清陳康祺《燕下鄉脞錄》卷二:“執偏隅而昧全圖,狃近功而忘遠略。”
4.囿,局限。
宋曾鞏《永州軍事推官孫君墓誌銘》:“君於學問,好其治亂得失之說,不狃近卑。”
元辛文房《唐才子傳·引言》:“異方之士,弱冠斐然,狃於見聞,豈所能盡?”
5.滿足。
《續資治通鑒·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》:“江南既平,當北定中原,毋狃於暫安而忘永逸,毋足於近功而昧遠圖。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義清方檔案·清吏條陳》:“為今之計,仍宜多方準備。憲法雖改,國法未開,朝廷尚有自由行動之權,豈宜狃於目前,坐以待困?”
6.迷惑。
《宋史·寇準傳》:“是時,契丹內寇,縱遊騎掠深祁間,小不利輒引去,徜徉無鬥意。
準曰:‘是狃我也。請練師命將,簡驍銳據要害以備之。’”明李贄《西征奏議後語》:“彼桀驁者遂欲以招撫狃我,謂我於招撫之外,的無別智略可為彼制,不亦謬乎。”
7.通“粈”。廁身。
《國語·晉語七》:“臣誅於楊幹,不忘其死。日君乏使,使臣狃中軍之司馬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春秋外傳國語二》:“狃當讀為‘粈’。
《廣雅·釋詁》曰:‘粈,廁也。’猶曰使臣廁中軍之司馬也。”
阅读:88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