塗炭
(塗炭,塗炭)
1.比喻極困苦的境遇。
《書·仲虺之誥》:“有夏昏德,民墜塗炭。”
孔傳:“民之危險,若陷泥墜火。”
晉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竭股肱於昏主,赴塗炭而不移。”
太平天國汪潭《建天京於金陵論》:“於是龍車光降金陵,日馭威臨建業。後舞前歌,出軍民於塗炭。”
《朱元璋傳》第三章三:“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治世安民,是為了拯生民於塗炭。”
2.借指陷入災難的人民。
南朝梁沈約《梁鼓吹曲·道亡》:“救此倒懸拯塗炭,誓師劉旅赫靈斷。”
清呂守曾《經史法戒詩》之十:“治安共說梁天監,南北通和救塗炭。”
3.泥淖和炭灰。喻汙濁之地。亦謂汙濁。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立於惡人之朝,與惡人言,如以朝衣朝冠,坐於塗炭。”
《韓詩外傳》卷一:“廉潔直方,疾亂不治,惡邪不匡,雖居鄉裏,若坐塗炭。”
《東觀漢記·趙熹傳》:“遇更始親屬,皆踝跣塗炭,饑困不能前。”
《資治通鑒·宋孝武帝大明六年》:“柳元景欲救懷文,言於上曰:‘沈懷文三子,塗炭不可見;願陛下速正其罪。’”
4.蹂躪;摧殘。
《後漢書·黨錮傳序》:“海內塗炭,二十餘年,諸所蔓衍,皆天下善士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六三回:“濫官當道,汙吏專權,毆死良民,塗炭萬姓。”
李大釗《警告全國父老書》:“戕賊人道,塗炭生靈,是不仁也。”
峻青《故鄉雜記》:“如果不消滅這個敵人……我們的人民,不曉得還要遭受多大的塗炭。”
阅读:139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