昏昧
1.光線昏暗;陰暗。
唐谷神子《博異誌·呂鄉筠》:“君山上鳥獸叫噪,月色昏昧,舟楫大恐。”
《七國春秋平話》卷上:“毅觀將星昏昧,下山佐諸國,路逢孫子。”
2.指社會黑暗。
晉潘嶽《螢火賦》:“猶賢哲之處時,時昏昧而道明。”
3.失去知覺;昏沈。
唐李公佐《古<嶽瀆經>》:“﹝獸﹞蹲踞之狀若猿猴。但兩目不能開,兀若昏昧。”
明宋濂《題王魯公授少保致仕誥》:“會病痁新起,精神昏昧。”
清陳其元《庸閑齋筆記·乞兒傳》:“李公某之子,指甲中生肉管,赤色,頃刻長三尺餘,垂至地,能動,動則昏昧欲死。”
4.指圖像、文字等模糊漫漶。
宋洪遵《泉誌·正用品下·晉天福錢》:“余按此錢徑七分,重二銖四參。銅質薄小,文字昏昧,蓋以私鑄不精也。”
5.愚昧;糊塗。
明方孝孺《答鄭仲辯書》之一:“雖然天其或者未絕斯道,使昏昧者獲有所知。”
媧石女氏《吊國民慶祝滿政府之立憲》:“蓋彼以當茲漢族昏昧忘仇之時,不乘機箝制之,他日民智既濬,大義亦明……滿人雖欲主中夏,而行立憲,胡可得也。”
6.指義理模糊。
瞿秋白《餓鄉紀程》二:“人生的意義,昏昧極了。”
阅读:136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