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襆

簡體襆字的筆畫:15畫;繁體襆字筆畫:17畫。

(襆,襆)

I

ㄈㄨˊ

〔《廣韻》房玉切,入燭,奉。〕

1.用以覆蓋或包裹衣物等的布單、巾帕。

《資治通鑒·隋文帝仁壽二年》:“每朝令進二溢米,而私令取肥肉脯鮓,置竹筩中,以蠟閉口,衣襆裹而納之。”

胡三省註:“襆,防玉翻,帊也。”

2.謂用布單或巾帕包裹。

宋蘇舜欽《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》詩:“呼兒襆衣辦舟楫,一日百裏豈憚勞。”

《資治通鑒·陳宣帝太建十年》:“甲戌,周主初服常冠,以皁紗全幅向後襆髮,仍裁為四腳。”

3.包裹,包袱。

《南史·王華傳》:“華時年十三在軍中,與廞相失,隨沙門釋曇冰逃,使提衣襆從後,津邏鹹疑焉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王者》:“州佐解襆出函,公拆視未竟,面如灰土。”

4.用作表示包裹、包袱的量詞。

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續集·支諾臯中》:“﹝趙安﹞因行野外,見衣一襆遺墓側,安以無主,遂持還。”

5.被;行李。

《太平廣記》卷一四八引唐戴孚《廣異記·杜暹》:“船人待暹不至,棄襆於岸便發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王六郎》:“眾乃折柬抱襆,爭來致贐,不終朝,餽遺盈橐。”

何垠註:“襆,被也,猶言行李也”。

清無名氏《小青傳》:“然病益不支,水粒俱絕,日飲梨汁盞許,益明妝冶服,擁襆欹坐。”

II

ㄆㄨˊ

〔《廣韻》博木切,入屋,幫。〕

古深衣的下裳。

《集韻·入屋》:“襆,《說文》:‘裳削幅為之纀。’或作襆、襆。”

阅读:1270

●襆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