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
能字的筆畫:10畫;
I
néng
ㄋㄥˊ
〔《廣韻》奴登切,平登,泥。〕
“而”的被通假字。“耐”的今字。
1.傳說中的一種獸。
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今夢黃能入於寢門,不知人殺乎,抑厲鬼邪?”韋昭註:“能,似熊。”
南朝梁任昉《述異記》卷上:“堯使鯀治洪水,不勝其任,遂誅鯀於羽山,化為黃熊,入於羽泉。今會稽祭禹廟,不用熊,曰黃能,即黃熊也。陸居曰熊,水居曰能。”
唐韓愈《憶昨行和張十一》:“近者三姦悉破碎,羽窟無底幽黃能。”
2.才能;能力。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”
《墨子·尚賢上》:“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,有能則舉之,無能則下之。”
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:“吾非敢自愛,恐能薄,不能完父兄子弟。”如:逞能;各盡其能。
3.在某方面見長;有才能;有本領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;乾以易知,坤以簡能。”
孔穎達疏:“坤以簡能者,簡謂簡省凝靜,不須繁勞。以此為能,故曰坤以簡能也。”
三國蜀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將軍向寵,性行淑均,曉暢軍事,試用於昔日,先帝稱之曰能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二:“既有佳客,宜賦新詞,此子頗能,正可請教。”
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一部第七章:“你呀!你太能了!”
4.勝任;能做到。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東陽少年殺其令,相聚數千人,欲置長,無適用,乃請陳嬰,嬰謝不能。”
《明史·文苑傳一·李德》:“﹝李德﹞洪武三年以明經薦授洛陽典史,歷南陽西安二府幕官,並能其職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詞采》:“吾於古曲之中,取其全本不懈,多瑜鮮瑕者,惟《西廂》能之。”
5.能夠。
《書·西伯戡黎》:“乃罪多參在上,乃能責命於天?”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信能死,刺我;不能死,出我褲下。”
元趙孟頫《題耕織圖》詩之十八:“婦人能蠶桑,家道當不窮。”
郭沫若《世界反侵略秩序的建設》:“我們能創造文化,故能重視文化,保衛文化。”
6.親善;和睦。
《書·康誥》:“亦惟君惟長,不能厥家人。”
孫星衍疏:“能者,《漢書》註師古曰:‘善也。’”
《史記·蕭相國世家》:“何素不與曹參相能。”
唐韓愈《順宗實錄四》:“翰林學士吳通玄,故與贄同職,姦巧佻薄,與贄不相能。”
清俞樾《右臺仙館筆記》卷二:“二子未娶,俱執父業,而兄弟不相能。”
魯迅《吶喊·阿Q正傳》:“其實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能,在理本不能有‘共患難’的情誼。”
7.及,到。
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吾友張也,為難能也,然而未仁。”
何晏集解引包鹹曰:“言子張容儀之難及。”
《戰國策·燕策一》:“於是不能期年,千裏之馬至者三。”
唐柳宗元《鈷鉧潭西小丘記》:“丘之小不能一畝,可以籠而有之。”
清姚錫光《東方兵事紀略·海軍》:“實則任戰之船不能十艘,餘多木質小船,猥以充數。”
8.乃;就是;於是。
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中美能黃,上美為元,下美則裳,參成可筮。”
《管子·權修》:“審其所好惡,則其長短可知也;觀其交遊,則其賢不肖可察也。二者不失,則民能可得而官也。”
《孫子·虛實》:“故敵佚能勞之,飽能飢之,安能動之。”按,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六:“能,猶乃也;亦聲相近也。”
9.猶而,表示轉折。
《墨子·天誌下》:“今有人於此,能少嘗之甘謂甘,多嘗為苦。必曰:‘吾口亂,不知其甘苦之味。’”漢鄒陽《於獄中上書自明》:“是以聖王覺悟,捐子之之心,能不說田常之賢良。”
《漢書·鄒陽傳》作“而不說田常之賢”。
漢崔駰《大理箴》:“或有忠能被害,或有孝而見殘。”按,能與而古聲相近,故義亦相通。見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六。參見“能不”。
10.猶得,表示必要。
唐李白《上李邕》詩:“宣父猶能畏後生,丈夫未可輕年少。”
宋梅堯臣《和劉原甫〈復雨〉寄永叔》:“渾身酸削懶能出,莫怪與公還往稀。”按,劉淇《助字辨略》卷二:“能,得也。凡言能乎者,猶雲豈可得乎,省文也。”
11.如許;這樣。
唐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,忍能對面為盜賊,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。”
宋吳文英《三姝媚·過都城舊居有感》詞:“春夢人間須斷,但怪得,當年夢緣能短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二:“疏眉更目秀,鼻直齒能粗。”
元吳昌齡《東坡夢》第一摺:“你道是可惜他落風塵繫紅裙,端的箇十分體態能聰俊。”按,以上諸能字皆與“恁”同,亦猶方言個樣、這樣,並見劉淇《助字辨略》卷二。
12.寧;寧可。
宋蘇軾《六和寺沖師閘山溪為水軒》詩:“出山定被江湖涴,能為山僧更少留。”
元鄭光祖《周公攝政》第二摺:“休將軍國咨臣下,能把文章教爾曹。”
13.方言。猶謂像某件東西或某個動作的樣子。
《天雨花》第二回:“學仁越罵心越氣,巴掌拳頭雨點能。”如:你演什麽就能什麽。
14.佛教語。指認識的主體。與“所”相對。
隋僧璨《信心銘》:“能隨境滅,境逐能沈。境由能境,能由境能。”參見“能所”。
15.能量的簡稱。參見“能量”。
II
nái
ㄋㄞˊ
〔《廣韻》奴來切,平咍,泥。〕
三足鱉。
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王鮪岫居,能鱉三趾。”
元劉壎《隱居通議·鬼神》:“得一物似黿,大如車輪,介而三足,蓋所謂能也。”按,《爾雅·釋魚》:“鱉三足,能。”
III
nài
ㄋㄞˋ
〔《廣韻》奴代切,去代,泥。〕
1.通“耐”。受得住。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夫胡貉之地,積陰之處也,木皮三寸,冰厚六尺,食肉而飲酪,其人密理,鳥獸毳毛,其性能寒;楊粵之地,少陰多陽,其人疏理,鳥獸希毛,其性能暑。”
顏師古註:“能,讀曰耐。此下能暑亦同。”
南朝梁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椒是玉衡星精,服之令人身輕能老。”
宋楊萬裏《題湘中館》詩之一:“征衣愁著盡,憑欄喜猶能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七五回:“素雲又將自己脂粉拿來,笑道:‘我們奶奶就少這個,奶奶不嫌腌臢,能著用些。’”
2.姓。
《呂氏春秋·貴直》:“能意見齊宣王。”
高誘註:“能,姓也。”
唐有能延壽。
IV
tái
ㄊㄞˊ
tāi
ㄊㄞ
〔《集韻》湯來切,平咍,透。〕
1.通“臺”。古星名。
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魁下六星,兩兩相比者,名曰三能。”
裴駰集解引蘇林曰:“能,音臺。”
《漢書·天文誌》:“三能色齊,君臣和;不齊,為乖戾。”
2.(今讀tāi)見“能始”。
3.通“態”。形態。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耳目鼻口形能,各有接而不相能也,夫是之謂天官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五》:“形能當連讀,能讀為態……言耳目鼻口形態,各與物接,而不能互相為用也。古字能與耐通,故亦與態通。”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旼旼睦睦,君子之能。”
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“能,一作態。”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“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”
章炳麟《鄒容傳》:“比日久,病能已箸。”
阅读:241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