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噦

簡體噦字的筆畫:9畫;繁體噦字筆畫:16畫。

(噦,噦)

I

yuě

ㄩㄝˇ

〔《廣韻》於月切,入月,影。〕

〔《廣韻》乙劣切,入薛,影。〕

1.打呃。

《說文·口部》:“噦,氣啎也。”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“中央生溼……在變動為噦。”

王冰註:“噦謂噦噫,胃寒所生。”

楊上善註:“噦,氣忤也。”

2.引申為欲言又止貌。

《樂府詩集·清商曲辭二·歡好曲三》:“逶迤總角年,華豔星間月。遙見情傾廷,不覺喉中噦。”

唐韓愈《送文暢師北遊》詩:“幽窮共誰語,思想甚含噦。”參見“噦噫”。

3.嘔吐。亦指嘔吐物。
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·嘔吐噦總括》:“有物有聲謂之嘔,有物無聲吐之徵,無物有聲噦乾嘔。”

宋蘇軾《艾子雜說·艾子好飲》:“一日大飲而噦。門人密抽彘腸致噦中。”

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回:“嚴貢生坐在船上,忽然一時頭暈上來,兩眼昏花,口裏作惡心,噦出許多清痰來。”

楊朔《三千裏江山》第五段:“說是腿轉筋了,又說是胸口痛,乾噦,醫生也看不出個頭肚來。”

4.唾,用力吐唾沫。

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二回:“﹝武大﹞被婦人噦在臉上道:‘呸,濁東西!你是個男子漢,自不做主,卻聽別人調遣。’”

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六回:“計氏望著那養娘,稠稠的唾沫猛割丁向臉上噦了一口。”

5.唾罵;唾棄。

《南齊書·劉祥傳》:“卿素無行檢,朝野所悉……何意輕肆口噦,詆目朝士。”

明唐順之《與王堯衢編修書》:“﹝僕﹞閒飲食於富貴之家,腥膏滿案,且噦之而投箸矣。”

清錢謙益《明故陝西按察使徐公墓誌銘》:“喬以贓敗,秦人皆噦其名。”

II

huì

ㄏㄨㄟˋ

〔《廣韻》呼會切,去泰,曉。〕

亦作“銊”。

1.鳥鳴。

清魏源《偶然吟》之二:“勾萌誰使坼,候禽誰使噦?”柳亞子《後論詩五絕示昭懿》:“黃迴綠轉留殘涕,鳳噦鸞吪孕古春。”

2.象聲詞。參見“噦噦”。

3.見“噦息”。

阅读:1425

●噦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