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
果字的筆畫:8畫;
I
gu·
ㄍㄨㄛˇ
〔《廣韻》古火切,上果,見。〕
1.樹木所結的果實。今泛稱草本植物的果實。
《易·說卦》:“為果蓏。”
孔穎達疏:“木實為果,草實為蓏。”
唐韓愈《李君墓誌銘》:“五穀三牲,鹽醯果蔬,人所常禦。”
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二本第三摺:“排著酒果,列著笙歌。”
李璠《中國栽培植物史·番茄》:“廣西地區有一種野番茄,蔓生,葉小,果小,結果成串。”
2.指樹木結果。
宋王安石《題徐熙花》詩:“錦囊深貯幾春風,借問此木何時果。”
3.事情的結局,結果。與“因”相對。
南朝宋鮑照《代邽街行》:“人生隨事變,遷化焉可祈;百年難必果,千慮易盈虧。”
聞一多《紅燭》詩:“灰心流淚你的果,創造光明你的因。”
4.成就;實現。表示事與預期相合。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君謀欲伐中山,臣薦翟角而謀得果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果,成也。謀得果,猶言謀得成也。”
晉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南陽劉子驥,高尚士也,聞之,欣然規往。未果,尋病終。”
南朝宋謝靈運《富春渚》詩:“久露幹祿請,始果遠遊諾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六:“﹝英艦﹞乃順抵廣東,圖占澳門,不果而去。”
5.飽足、充實。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入道》:“吸一滴之甘泉,津含萬劫;吞盈掬之玉粒,腹果千春。”參見“果然”、“果腹”。
6.果敢,有決斷。
《論語·子路》:“言必信,行必果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逸民》:“魏武帝亦刑法嚴峻,果於殺戮。”
宋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勉之以成,斷之以果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二:“誰人比得他驍果。”
7.美味。
《國語·鄭語》:“聲一無聽,物一無文,味一無果。”
韋昭註:“五味合,然後可食。果,美也。”
8.副詞。相當於“終於”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晉侯在外十九年矣,而果得晉國。”
《國語·晉語三》:“佞之見佞,果喪其田;詐之見詐,果喪其賂。”
韋昭註:“果,猶竟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忠廉》:“吳王不能止,果伏劍而死。”
高誘註:“果,終也。”
9.副詞。果真;當真。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”
唐唐彥謙《索蝦》詩:“慷慨胡隱君,果肯分惠否?”明胡應麟《少室山房筆叢·丹鉛新錄一·公孫龍》:“此其誤不辨自明。
楊徒以姓名強合,則顏回即羌帥、毛遂果編氓、曾參實殺人、秋胡皆戲婦耶!”
10.副詞。究竟;終究。
唐韓愈《與馮宿論文書》:“不知其人果如何耳。”
宋王安石《答沖卿》詩:“賢愚各有用,尺寸果誰長?”明方孝孺《甄琛》:“人君之職為天養民者也,然一人至寡也,天下至眾也,人君果何以養之哉?”
11.連詞。表示假設,相當於“若”、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。
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有帥而不從,臨孰甚焉?此之謂矣。果遇,必敗。”
楊伯峻註:“若遇敵,必失敗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四二回:“妖王道:‘果饒性命,願入法門。’”劉半農《兩盜》:“嗟夫!此事確耶?此事果確,彼小娘子尚復何望?”
12.通“裹”。
《靈樞經·壽夭剛柔》:“皮與肉相果則壽,不相果則夭。”
13.佛家語。指按佛法修行達到一定的證悟境界。
《隋書·經籍誌四》:“佛經者,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……由其道者,有四等之果:一曰須陀洹,二曰斯陀含,三曰阿那含,四曰阿羅漢。至羅漢者,則出入生死,去來隱顯,而不為累。”
唐賈島《贈無懷禪師》詩:“身從劫劫修,果以此生周。”
14.姓。
清有果益亭。見清梁章鉅《浪跡叢談·巧對補錄》。
II
w·
ㄨㄛˇ
〔《字彙》烏果切〕
通“婐”。
侍女。引申為侍候。
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﹝舜﹞被袗衣,鼓琴,二女果。”
趙岐註:“果,侍也。”按,《說文·女部》“婐”字下引《孟子》作“婐”。
III
lu·
ㄌㄨㄛˇ
〔《集韻》魯果切,上果,來。〕
通“裸”。通“臝”。
赤露。
《周禮·春官·龜人》:“東龜曰果屬。”
鄭玄註:“杜子春讀果為臝。”
賈公彥疏:“此龜前甲長,後甲短,露出邊為臝露,得為一義。”
《逸周書·王會》:“狡犬者,巨身,四足果。”
朱右曾註:“愚謂果讀為裸……四足無毛也。”
IV
guàn
ㄍㄨㄢˋ
〔《集韻》古玩切,去換,見。〕
通“祼”。
灌祭。
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大賓客,則攝而載果。”
鄭玄註:“果,讀為祼。”
阅读:427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