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
散字的筆畫:12畫;
I
sàn
ㄙㄢˋ
〔《廣韻》蘇旰切,去翰,心。〕
〔《廣韻》蘇旱切,上旱,心。〕
1.分散,由聚集而分離。
《易·說卦》:“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。”
《論語·子張》:“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”
唐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:“分散逐捕,搜原剔藪。”
孫犁《淡定集·答吳泰昌問》:“我以為文人宜散不宜聚,一集中,一結為團體,就必然分去很多精力,影響寫作。”
2.散布;分發。
《書·武成》:“散鹿臺之財,發鉅橋之粟。”
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至齊,遍召昆弟賓客,散五百金予之。”
唐韓愈《獨釣》詩之一:“曲樹行藤角,平池散芡盤。”
巴金《家》九:“剛才陳姨太告訴我,說有人看見你在街上散什麽傳單。”
3.撒;散播。
《漢書·高後紀》:“﹝呂嬃﹞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,曰:‘無為它人守也!’”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魚鮓》:“漉著盤中,以白鹽散之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種桑柘》:“歲常繞樹一步散蕪菁子,收穫之後,放豬啖之,其地柔軟,有勝耕者。”
4.打開。
宋王安石《次禦河寄城北會上諸友》詩:“香草已堪回步履,午風聊復散衣襟。”參見“散帙”。
5.散落;雕謝。
漢劉楨《公宴詩》:“芙蓉散其華,菡萏溢金塘。”
唐李賀《牡丹種曲》:“美人醉語園中煙,晚花已散蝶又闌。”
王琦彙解:“散,落也。”
6.亡失;喪失。
《逸周書·文酌》:“留身散真。”
孔晁註:“散,失也。”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其畜散而無育。”
韋昭註:“散謂亡失也。”
宋蘇軾《〈鳧繹先生詩集〉敘》:“自今以往,文章其日工,而道將散矣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五回:“為官的,家業雕零;富貴的,金銀散盡。”
7.抒發;排遣。
《三國誌·魏誌·陳思王植傳》:“使臣得一散所懷,攄舒薀積,死不恨矣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蜀四賢詠》:“玄經不期賞,蟲篆散憂樂。”
元尹誌平《江城子·別樊山先天觀道友》詞:“先天欲別意沈吟,就清陰,散幽襟。”
8.解決,了結。
《後漢書·王暢傳》:“會赦,事得散。”
9.放,釋放。
《公羊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萬嘗與莊公戰,獲乎莊公,莊公歸,散舍諸宮中。”
何休註:“散,放也。”
10.清代對翰林院庶吉士進行甄別考試後,按其成績優劣分別委派不同職務之稱。
《老殘遊記續集遺稿》第一回:“德慧生二十多歲上中進士,點了翰林院庶吉士,因書法不甚精,朝考散館散了一個吏部主事。”
《中國現在記》第八回:“等到三年留館,又因捨不得多花錢交結老師,所以沒有留館,散了一個老虎班知縣,選了山東夏津縣知縣。”
11.以竹括押馬耳不使馬驚。
《周禮·夏官·廋人》:“及執駒散馬耳。”
鄭玄註:“鄭司農雲:‘散,謂聒馬耳毋令善驚也。’……散馬耳,以竹括押其耳,頭動搖則括中物,後遂串習不復驚。”
12.方言。解雇。如:過去資本家隨便散工人。
II
s·n
ㄙㄢˇ
〔《廣韻》蘇旱切,上旱,心。〕
1.不自檢束;不受約束。
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庸眾駑散,則劫之以師友。”
楊倞註:“散,不拘檢也。”參見“散誕”。
2.飄逸,灑脫。
宋蘇軾《書〈黃子思詩集〉後》:“予嘗論書,以謂鍾王之跡,蕭散簡遠,妙在筆畫之外。”
3.指文章不受韻律約束。
元王惲《玉堂嘉話》卷一:“洛陽竹齋先生李得之雲:‘制、誥二體不同,宣辭必須散,誥詞乃用四六。’”清袁枚《書茅氏八家文選》:“有散有駢,文之道也。”
4.零碎的;不集中的。
魯迅《而已集·再談香港》:“內有角子一包十元,散的四五元,銅子數十枚。”
5.散亂;雜亂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桑間濮上之音,亡國之音也,其政散,其民流。”
孔穎達疏:“其政散者,謂君之政教荒散。”
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:“不與物散,而天下自服。”
高誘註:“散,雜亂貌。”
楊朔《三千裏江山》第三段:“亂草堆裏散放著各種學習文件。”
6.粗疏;粗陋。參見“散略”、“散車”。
7.不成材;平凡。參見“散木”、“散民”。
8.閑散,沒有固定職務。亦指閑散之職。
《宋書·孔覬傳》:“初,晉世散騎常侍選望甚重,與侍中不異,其後職任閑散,用人漸輕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事類》:“或微言美事,置於閑散。”
唐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動而得謗,名亦隨之,投閑置散,乃分之宜。”參見“散職”。
9.謂光線不夠集中明亮。
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卦位錯謬,寒燠相幹,蒙氣數興,日闇月散。”
李賢註:“散,謂不精明。”
10.粉末狀藥物。
《後漢書·方術傳下·華佗》:“佗以為腸癰,與散兩錢服之,即吐二升膿血,於此漸愈。”
《南史·宋紀上·武帝》:“我王為劉寄奴所射,合散傅之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一一四回:“安子青囊藝最精,山東行散有聲名。”
11.指寒食散。又名五石散。
《資治通鑒·晉安帝隆安元年》:“覬遂稱散發,辭位。”
胡三省註:“晉人多服食寒食散,其藥毒發或致死。”
清俞正燮《癸巳存稿·寒食散》:“晉人之散,唐宋人之丹,其為鄙惡,直近時雅片煙之比。”
魯迅《而已集·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》:“吃了散之後,衣服要脫掉,用冷水澆身;吃冷東西;飲熱酒。”
12.中醫脈象之一。指脈搏浮散,稍按即無。
晉王叔和《脈經·脈形狀指下秘訣》:“散脈大而散。散者,氣實血虛,有表無裏。”參見“散脈”。
13.酒尊名。塗漆,無飾,容五升。
《禮記·禮器》:“貴者獻以爵,賤者獻以散。”
鄭玄註:“凡觴一升曰爵……五升曰散。”
《新唐書·韋縚傳》:“有司所承,一升爵,五升散。”按,王國維認為散為“斝”之誤,參閱王國維《觀堂集林·說斝》。
14.古賭具樗蒲采名。
《戰國策·楚策三》:“今君何不為天下梟,而令臣等為散乎?”吳曾祺補註:“梟、散俱樗蒲采名。”
15.琴曲名。
晉潘嶽《笙賦》:“輟張女之哀彈,流《廣陵》之名散。”
《晉書·嵇康傳》:“索琴彈之,曰:‘昔袁孝尼嘗從吾學《廣陵散》,吾每靳固之,《廣陵散》於今絕矣!’”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樂律一》:“散自是曲名,如操、弄、摻、淡、序、引之類。”
16.即散聲。彈奏琴瑟時,手指不按抑絲弦所發出的聲音。
《老殘遊記》第十回:“初起不過輕挑漫剔,聲響悠柔;一段以後,散泛相錯,其聲清脆。”參見“散聲”。
17.謂聲音嘶啞。
《魏書·元順傳》:“偉臨順喪,悲慟無已。既還,莊帝怪而問曰:‘黃門何為聲散?’偉以狀對。”
18.古代官名。散騎常侍的簡稱。
《南史·蔡凝傳》:“若格以僉議,黃散之職,故須人門兼美。”
19.猶殺,減。
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奉其先之祭祀,弗散。”
於省吾新證:“散、殺一聲之轉。”
《方言》第三:“散,殺也。東齊曰散。”
20.姓。
周有散宜生。見《書·君奭》、《通誌·氏族四》。
III
sān
ㄙㄢ
〔《集韻》相幹切,平寒,心。〕
同“跚”。
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民家有躄者,槃散行汲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散,音先寒反,亦作‘跚’,同音。”
阅读:228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