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放

放字的筆畫:8畫;

I

fàng

ㄈㄤˋ

〔《廣韻》甫妄切,去漾,非。〕

1.驅逐;流放。

《書·舜典》:“流共工於幽洲,放驩兜於崇山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放逐驩兜於南裔之崇山。”

《史記·管蔡世家》:“周公旦承成王命,伐誅武庚,殺管叔,而放蔡叔,遷之。”

唐陳子昂《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》:“當用賢之世,賈誼竄於長沙;居好文之朝,崔駰放於遼海。”

《秦併六國平話》卷上:“夏桀無道,商湯放桀於南巢田地裏,夏之天下盡歸於商。”

2.捨棄;廢置。

《書·康誥》:“惟威惟虐,大放王命。”

孔傳:“並為威虐,大放棄王命。”

《漢書·哀帝紀》:“鄭聲淫而亂樂,聖王所放,其罷樂府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放,棄也。

《論語》稱孔子曰‘放鄭聲’。”

《舊唐書·玄宗紀下》:“賜酺賞而放哇淫,懼其荒也。”

宋曾鞏《〈戰國策目錄〉序》:“或曰:‘邪說之害正也,宜放而絕之,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?’”

3.免去。

唐白居易《杜陵叟》詩:“白麻紙上書德音,京畿盡放今年稅。”

《宋史·李庭芝傳》:“放亭戶負鹽二百餘萬。亭民無車運之勞,又得免所負,逃者皆來歸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孝宗淳熙元年》:“甲子,以鹽官縣旱,減放苗租。”參見“放官”。

4.放縱;放蕩。

《文選·嵇康〈與山巨源絕交書〉》:“又讀《莊》《老》,重增其放。”

李善註:“放,謂放蕩。”

《新唐書·隴西恭王博義傳》:“驕侈不循法度,使妾數百,曳羅紈,甘粱肉,放於聲樂以自娛。”

清戴名世《一壺先生傳》:“衣破衣,戴角巾,佯狂自放。”

5.散失;散落。

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人有雞犬放,則知求之。”

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三季之後,厥事放紛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放,失也。”

三國魏曹操《舉賢勿拘品行令》:“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……其各舉所知,勿有所遺。”

6.散放;釋放。

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管仲、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,春往冬反,迷惑失道。

管仲曰:‘老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馬而隨之,遂得道。”

南朝梁簡文帝《〈大法頌〉序》:“解網放禽,穿泉掩胔。”

唐韓愈《論淮西事宜狀》:“若形勢已窮,不能為惡者,不須過有殺戮,喻以聖德,放之使歸。”

元顧瑛《唐宮詞次鐵雅先生無題韻》之二:“貪倚畫屏調翡翠,誤開金鎖放鴛鴦。”
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辛亥革命的一課》:“經過一番選擇,該殺的殺,該放的放。”

7.指遣散。
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四:“建炎大駕南渡後,每邊事危急,則住常程,謂專治軍旅,其他皆權止施行。又急則放百司,謂官吏權聽自便。”參見“放牛歸馬”。

8.放牧。

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“胡威之清,何以過此”劉孝標註引晉孫盛《晉陽秋》:“﹝胡威﹞每至客舍,自放驢取樵爨炊。”

唐杜甫《瘦馬行》:“天寒遠放雁為伴,日暮不收烏啄瘡。”

9.放下;擱置。

《莊子·知北遊》:“神農隱幾擁杖而起,嚗然放杖而笑。”

《三國誌·魏誌·鍾會傳》:“維至廣漢郪縣,令兵悉放器仗。”

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日下天色且是涼,便放五日也不妨。”

10.安放;安置;安排。

《百喻經·蛇頭尾共爭在前喻》:“放尾在前,即墮火坑,燒爛而死。”
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四回:“[那女子]跨進門去,輕輕的把那塊石頭放在屋裏南牆根兒底下。”

魏巍《東方》第六部第五章:“由於家庭窮困,父母不得不把我放在孤兒院裏。”
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五:“憲兵不過是憲兵,憲兵大概不會放給他差事。”

11.舊時指朝廷任命官員或京官調任外省。

唐韓愈《國子監論新註學官牒》:“其新受官,上日必加研試,然後放上,以副聖朝崇儒尚學之意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一○三回:“自從你二叔放了外任,並沒有一個錢拿回來。”

12.開,行駛。

唐杜甫《白帝城樓》詩:“彜陵春色起,漸擬放扁舟。”
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粵西遊日記二》:“下午下舡,薄暮放舟,乘月西行。”

卞之琳《從鄉村出發》詩:“開火車孩子來信說,火車明年要向蘭州放。”

13.發遣;發射。

漢陳琳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大兵一放,玉石俱碎,雖欲救之,亦無及已。”

《後漢書·段熲傳》:“熲以春農,百姓布野,羌雖暫降,而縣官無廩,必當復為盜賊,不如乘虛放兵,埶必殄滅。”

唐王績《古意》詩之六:“但使雛卵全,無令矰繳放。”

茅盾《小巫》:“他拿出一枝手槍來……又上足了子彈,幾次拿在手裏,瞄準了,像要放。”

14.施與;發放。

《文子·道原》:“禮亶不足以放愛,誠心可以懷遠。”

唐韓愈《禦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》:“陛下恩踰慈母,仁過春陽,租賦之間例皆蠲免,所徵至少,所放至多,上恩雖弘,下困猶甚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五二回:“這裏又放月錢了,又散果子了。”

《三俠五義》第十五回:“如今趁此權衡未失,放完賑後,偏要各處訪查訪查,要作幾件驚天動地的事。”

15.綻放,綻開。

宋韓維《登湖光亭》詩:“翠痕滿地初生草,紅氣通林未放花。”
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媚座》:“這幾日太平無事,又且早放紅梅。”

朱德《紀念廣州起義》詩:“紅花崗上放紅花,血跡未乾映彩霞。”

16.點燃。

《晉書·毛璩傳》:“時大旱,璩因放火,菇葑盡然。”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十一回:“得個把差使就這麽張揚,放那許多爆竹,也是無謂得很。”

趙樹理《登記》:“艾艾可隻看放花炮起火,因為花炮起火是小晚放的。”

17.公布。參見“放榜”。

18.為收取利息而借錢給人。

《紅樓夢》第三九回:“他的公費月例又使不著,十兩八兩零碎攢了,又放出去,單他這體己利錢,一年不到,上千的銀子呢!”
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回:“那廟裏當家的不空和尚,他手裏卻有幾兩銀子,向來知道他常放個三頭五百的賬。”

趙樹理《金字》:“這位鎮長是全區的首戶,全區大小村莊都有他放的債,都有押給他的地。”

19.擴展,放大。

《紅樓夢》第八回:“今若按式畫出,恐字跡過於微細……所以略展放些,以便燈下醉中可閱。”

20.施展。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:“娘子隻是放出日前的本事來贏他方好,怎麽折了誌氣,反去求他?”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五十回:“又要把良心擱過一邊,放出那殺人不見血的手段,才弄得著錢。”

21.顯露,顯現。

宋張炎《探春·雪霽》詞:“纔放些晴意,早瘦了梅花一半。”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六六回:“﹝侯翺初﹞見了淡湖,便乜斜著眼睛,放出那一張似笑非笑的臉來。”
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六章:“越放光明正大,越不怕人笑話。”

22.散布;傳播。

魯迅《書信集·致韋素園》:“先前大放流言的人們,也都在上海,卻反而啞口無言了。”

吳組緗《山洪》二:“那無線電正在放消息。”

23.指散發。

魏巍《擠垮它》:“滿坡的栗子樹,玉棒般的栗子花落了遍地,放著甜香。”

24.使;令。

唐張籍《寒食內宴》詩之一:“千官盡醉猶教坐,百戲皆呈未放休。”

宋辛棄疾《鷓鴣天·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》詞:“但將痛飲酬風月,莫放離歌入管絃。”

元白樸《陽春曲·題情》曲:“笑將紅袖遮銀燭,不放才郎夜看書。”

25.有,具有。

宋朱敦儒《驀山溪》詞:“元來塵世,放著希奇事。行到路窮時,果別有真山真水。”

元關漢卿《望江亭》第一摺:“放著你這一表人物,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去?”元無名氏《陳州糶米》楔子:“隨他有甚麽議論到學士根前,現放著我哩,你兩個放心的去。”

26.斷喪;喪失。

《水滸傳》第二五回:“他若放了命,便揭起被來,卻將煮的抹布一揩,都沒了血跡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五二回:“﹝柴皇城﹞言罷,便放了命。

柴進痛哭了一場。”

27.從事;擔任。
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一:“有四個人,原是放響馬的,風聞賽兒有妖法,都來歸順賽兒。”杜鵬程《鐵路工地上的深夜》:“放警戒的工人一宣布:‘可以通行!’老趙就連忙發動車子。”

28.要求對方采取某種態度。

元關漢卿《望江亭》第一摺:“你放心安,不索恁語話相關。”
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:“老兄帶了許多銀子,沒個做伴,獨來獨往,隻怕著了道兒,須放仔細些。”

趙樹理《登記》:“你們這些閨女家,以後要放穩重點!外邊閑話一大堆!”

29.指放手讓廣大人民群眾發表意見。

毛澤東《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》:“放,就是放手讓大家講意見,使人們敢於說話,敢於批評,敢於爭論。”

鄧小平《貫徹調整方針,保證安定團結》四:“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,堅決打擊和分化瓦解上述各種破壞安定團結的勢力……有人會說,我們這樣做,是要‘收’,不再‘放’了,是隻講專政,不要民主了,三中全會的方針變了。完全不對。”

30.弄倒;弄翻。

清蒲松齡《富貴神仙》第九回:“心要齊,隻在牆邊莫要離。若有人過牆來,一鎗兒放在地。”如:上山放樹。

31.加進去。如:湯太淡,適當放點鹽。

32.通“妨”。妨害。

《管子·度地》:“當夏三月……不利作土功之事,放農焉,利皆耗十分之五,土功不成。”

清俞樾《諸子平議·管子五》:“放,讀為妨。

《禮記·月令》篇:‘毋發令而待,以妨神農之事也。’即其義。”

33.漢字書法用語。謂筆勢放縱恣肆。

南朝梁武帝《答陶隱居論書》:“拘則乏勢,放又少則;純骨無媚,純肉無力。”

唐竇蒙《〈述書賦〉語例字格》:“流浪不窮曰放。”

元戴表元《余景遊〈樂府編〉序》:“千萬人楷而習之者,世之所謂正書……放焉而為草,草之自然,其視篆隸,相去反無幾耳。”

清梁巘《評書帖》:“人不能到而我到之,其力險;人不敢放而我放之,其筆險。”

II

f·ng

ㄈㄤˇ

〔《廣韻》分網切,上養,非。〕

1.仿效;模擬。

《書·堯典》:“曰若稽古,帝堯曰放勳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能放效上世之功。”

《史記·司馬穰苴列傳》:“至常曾孫和,因自立為齊威王,用兵行威,大放穰苴之法,而諸侯朝齊。”

唐杜甫《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》:“叨陪錦帳坐,久放《白頭吟》。”

仇兆鰲註:“放吟,倣古而吟。”

清王念孫《〈廣雅疏證〉自敘》:“最後一卷,子引之嘗習其義,亦即存其說,竊放範氏《穀梁傳集解》子弟列名之例。”

2.依據。

《論語·裏仁》:“放於利而行,多怨。”

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放,依也。”
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竹林》:“行身不放義,興事不審時,其何如此爾?”

《魏書·禮誌四》:“後王輿服典章,多放周式。”

3.仿佛,類似。

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其(杜周)治與宣相放,然重遲,外寬,內深次骨。”

4.至,到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遵海而南,放於瑯邪。”

趙岐註:“放,至也。”

《列子·楊朱》:“伯夷非亡欲,矜清之郵,以放餓死。”

張湛註:“守餓至死。”

漢桓寬《鹽鐵論·散不足》:“是以女或曠怨失時,男或放死無匹。”

5.姓。

《書·堯典》有放齊。

III

fāng

ㄈㄤ

〔《集韻》分房切,平陽,非。〕

通“方”。

1.並船。兩船並列。

《荀子·子道》:“及其至江之津也,不放舟,不避風,則不可涉也。”

楊倞註:“放,讀為方。”

梁啟雄釋引《說文》:“方,併船也。”

2.背逆,違背。

《莊子·天地》:“有人治道若相放,可不可,然不然。”

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莊子一》:“‘有人治道若相放’,謂有人治道若相背逆也。下文‘可不可,然不然’,郭註謂‘以不可為可,不然為然’,正伸相背逆之義。”

3.副詞。正;當。

《管子·小問》:“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。”

郭沫若等集校:“洪頤煖雲:‘放’字古通作‘方’。

尹桐陽雲:‘放,方也,當也。’”

阅读:4730

●放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