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化
(風化,風化)
I
1.猶風教;風氣。
《詩·豳風·七月序》:“周公遭變,故陳後稷先公風化之所由。”
《後漢書·第五倫傳》:“光武承王莽之餘,頗以嚴猛為政,後代因之,遂成風化。”
宋陳亮《酌古論·諸葛孔明下》:“權偪人主而上不疑,勢傾群臣而下不忌。厲精治蜀,風化肅然。”
清譚嗣同《仁學》二二:“風化漸開,始有用貝代幣者。今美洲土番,猶有螺殼錢,即中國古時之貝,可為風化初開之證。”
2.指風俗。
唐玄宗《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》詩:“股肱良足詠,風化可還淳。”
明陶宗儀《輟耕錄·廉使長厚》:“此亦厚風化之一端,故記之。”
3.指社會上公認的道德規範。
元關漢卿《裴度還帶》第四摺:“那裏是正押《毛詩》韻!你道做了有傷風化,誰就你那燕爾新婚!”
《古今小說·李秀卿義結黃貞女》:“﹝周庠﹞因將女作男,事關風化,不好聲張其事。”
瞿秋白《文藝雜著續輯·關於女人》:“正像正人君子罵女人奢侈,板著面孔維持風化,而同時正在偷偷的欣賞肉感的大腿文化。”
4.舊指某些蟲鳥不經直接交配而生育。
《莊子·天運》:“夫白鶂之相視,眸子不運而風化;蟲,雄鳴於上風,雌應於下風而風化。”
郭象註:“鶂以眸子相視。蟲以鳴聲相應。俱不待合而便生子,故曰風化。”
5.指將人或物暴棄於自然界,任其受到破壞或發生變化。
《水滸傳》第一一六回:“天明,嶺上差人下來,將解珍、解寶屍首,就風化在嶺上。”
郭沫若《<讀隨園詩話劄記>後記》:“其俗先將死屍盛船棺,懸於高山絕壁,聽其風化。”
葉聖陶《潘先生在難中》:“這個報告在幾點鐘以前早就教人家看熟了,現在便同風化了的戲單一樣,沒有一個人再望它一眼。”
6.特指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曬、雨水沖刷、生物的破壞等作用,地殼表面和各種巖石受到破壞或發生變化。
郭沫若《今昔集·釣魚城訪古》:“碑文已經十分漫漶,用水蘸濕,始得一一辨認,再隔若幹年代是會完全風化的。”
艾青《雙尖山》詩:“千丈巖,高千丈,久遠的年代和風化的力量,把它劈成了廣闊的縱斷面。”
何永鰲《火焰山上四十天》:“瑪瑙就是變質的火成巖,經過天長日久腐蝕風化而成的。”
7.化學上指含結晶水的化合物在空氣中失去結晶水。
II
教育感化。語出《詩序》:“上以風化下,下以風刺上。”
鄭玄箋:“風化、風刺皆謂譬喻不斥言也。”
《漢書·禮樂誌》:“宜興辟雍,設庠序,陳禮樂,隆雅頌之聲,盛揖攘之容,以風化天下。”
《明史·廣西土司傳一·慶遠》:“各村寨皆置社學,使漸風化。”
阅读:117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