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
每字的筆畫:7畫;
I
měi
ㄇㄟˇ
〔《廣韻》武罪切,上賄,明。〕
〔《廣韻》莫佩切,去隊,明。〕
1.草盛貌。參見“每每”。
2.貪。參見“每生”。
3.小。參見“每牛”。
4.昔,已往。參見“每常”。
5.各,逐個。指代全體中的任何一個。
《書·胤征》:“每歲孟春,遒人以木鐸徇於路,官師相規,工執藝事以諫。”
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故為政者,每人而悅之,日亦不足矣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二十回:“﹝晁蓋﹞便叫掌庫的小頭目,每樣取一半收貯在庫,聽候支用。”
清魏源《籌海篇·議款》:“康熙、乾隆中,準商船運呂宋、暹羅米入口者,每米萬石,免其船貨稅十分之五。”
6.副詞。每次、每逢。表示反覆發生同樣情況中的任何一次。
《詩·秦風·權輿》:“於,我乎!夏屋渠渠,今也每食無餘。”
《漢書·匈奴傳上》:“每漢兵入匈奴,匈奴輒報償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四:“建炎大駕南渡後,每邊事危急,則住常程,謂專治軍旅,其他皆權止施行。”
萬全《搪瓷茶缸》:“每走進百貨公司,看到那些潔白的、柔和的、米黃色的和花色誘人的搪瓷茶缸,總感到一種愉快。”
7.副詞。常常,屢次。
《詩·小雅·皇皇者華》:“駪駪征夫,每懷靡及。”
朱熹集傳:“此駪駪然之征夫,則其所懷思,常若有所不及矣。”
三國魏曹操《求言令》:“吾充重任,每懼失中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幽明錄》:“將暮,有一婦人抱兒來寄宿,轉夜,孝子未作竟,婦人每求眠,而於火邊睡。”
明歸有光《項脊軒誌》:“百年老屋,塵泥滲漉,雨澤下註;每移案,顧視無可置者。”
魯迅《三閑集·〈小彼得〉譯本序》:“然而開手就翻譯童話,卻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,因為每容易拘泥原文。”
8.連詞。雖然。
《詩·小雅·常棣》:“每有良朋,況也永嘆。”
鄭玄箋:“每,雖也。”
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不見其誠己而發,每發而不當。”
郭象註:“每,雖也。”
清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爾雅中》:“每有,雖也”:“《爾雅》訓‘每’為‘雖’,非訓‘有’為‘雖’也……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並雲:‘每,雖也。’”
9.連詞。當,則。
《呂氏春秋·貴直》:“﹝狐援曰﹞:‘殷有比幹,吳有子胥,齊有狐援。已不用若言,又斮之東閭,每斮者以吾參夫二子者乎!’”高誘註:“每,猶當也。”
漢揚雄《法言·問神》:“如周之禮樂,庶事備也,每可以為不難矣。”
10.詞綴。用同“們”。表示複數。
《宣和遺事》前集:“二人覷時,認得是平章高俅,急忙跪在地上,諕得兩股不搖而自動,上告平章:‘相國擔驚,不幹小人每事。’”清洪昇《長生殿·禊遊》:“今日皇帝、娘娘,都在那裏,我每同去看一看。”
清翟灝《通俗編·語辭》:“《元典章》詔令中雲他每甚多,餘如省官每,官人每,令史每,秀才每……凡其每字,悉們音之轉也,元雜劇亦皆用每。”
11.詞綴。用同“們”。用於指示代詞後,相當於“麽”、“般”。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二:“這每取經後不肯隨三藏,肩擔著掃帚藤杖,簇捧著箇殺人和尚。”
明劉兌《嬌紅記》:“佳期難遇,似這每春夜迢迢誰共宿?”
12.助詞。用於詞尾。無義。
《秦併六國平話》卷上:“既是李牧無心侵害,小臣每趕著驢馬去雁門關牧養。”
元錢霖《哨遍·十煞》套曲:“窗隔每颭颭的飛,椅桌每出出的走,金銀錢米都消為塵垢。”
13.通“煤”。煤灰。
14.姓。
漢有每當時。見《印藪》。
II
mèi
ㄇㄟˋ
〔《廣韻》莫佩切,去隊,明。〕
通“昧”。
昏亂;迷亂。參見“每每”。
阅读:120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