煩惱
(煩惱,煩惱)
1.佛教語。謂迷惑不覺。包括貪、嗔、癡等根本煩惱以及隨煩惱。能擾亂身心,引生諸苦,為輪回之因。見《唯識論》卷六。
《百喻經·五人買婢共使作喻》:“五陰亦爾,煩惱因緣合成此身。而此五陰,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眾生。”
南朝梁武帝《凈業賦》:“抱惑而生,與之偕老;隨逐無明,莫非煩惱。”
《壇經·般若品》:“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。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”
明劉元卿《賢奕編·仙釋·道無明晦》:“實性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;住煩惱而不亂,居禪定而不寂。性相如如,名之為道。”
2.憂愁苦悶。
唐孟浩然《宿天臺桐柏觀》詩:“願言解纓紱,從此去煩惱。”
宋歐陽修《蝶戀花》詞之一:“酒入橫波,困不禁煩惱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四回:“玄德自沒了甘夫人,晝夜煩惱。”
聞一多《紅燭·時間底教訓》:“昨日的煩惱去了,今日底還沒來呢。”
3.擔心;掛慮。
《警世通言·三現身包龍圖斷冤》:“隻因這箇人身上,我隻替押司娘和小孫押司煩惱!”碧野《沒有花的春天》第二章:“老地主還是在煩惱著怎樣來祭塔的那一回事。”
4.猶打擾。
《警世通言·三現身包龍圖斷冤》:“媒婆道:‘押司娘煩惱!外日不知,不曾送得香紙來,莫怪則箇!’”
阅读:114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