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弛

弛字的筆畫:6畫;

I

chí

ㄔˊ

sh·

ㄕˇ

〔《廣韻》施是切,上紙,書。〕

“施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放鬆弓弦。

《墨子·三辯》:“聖王不為樂,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,弓張而不弛,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!”漢東方朔《七諫·謬諫》:“弧弓弛而不張兮,孰雲知其所至。”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雜說》:“乃弛角弓弩,解其徽絃;張竹木弓弩,弛其絃。”

2.解除。

《左傳·昭公三十二年》:“復二文之業,弛周室之憂。”

杜預註:“弛,猶解也。”

《漢書·文帝紀》:“夏四月,大旱,蝗。令諸侯無入貢,弛山澤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弛,解也。解而不禁,與眾庶同其利。”

唐柳宗元《平淮夷雅》之二:“弛其武刑,諭我德心。”

宋程大昌《演繁露·徐呂皮》:“及道宗即位,以為靴帶也者,用之可以華國,遂弛其禁。”
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臺灣府屬渡口考》:“值耿氏開藩福建,海禁弛,乃招徠客民。”

3.鬆懈;放縱;鬆弛。

《商君書·靳令》:“物多末眾,農弛姦勝,則國必削。”

三國魏嵇康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吾不如嗣宗之賢,而有慢弛之闕。”

唐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其辭淫以哀,其誌弛以肆。”
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曹靖華》:“此間已較安靜,但關於北方的消息則多,時弛時緊,但我看大約不久會告一段落。”

4.延緩。參見“弛期”。

5.減弱。

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:“吾聞之,以色事人者,色衰而愛弛。”

唐韓愈《南海神廟碑》:“公遂陞舟,風雨少弛,櫂夫奏功。”

6.捨棄;放下。
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弛上黨在一而已。”

陳奇猷集釋:“舊註:廢上黨,棄一郡而已。”

《禮記·坊記》:“君子弛其親之過,而敬其美。”

鄭玄註:“弛,猶棄忘也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鎔裁》:“芟繁剪穢,弛於負擔。”

明祝允明《語怪·重書走無常》:“尤大怒:‘何復為此誑語邪!我固曰當弛此風,妄雲雲者,應加以重罰。’”參見“弛縣”、“弛擔”。

7.毀壞;敗壞。

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文公欲弛孟文子之宅。”

韋昭註:“弛,毀也。”

《後漢書·吳良傳》:“匡執法守正,反下於理,臣恐聖化由是而弛”。

晉幹寶《晉紀總論》:“故觀阮籍之行,而覺禮教崩弛之所由。”

唐吳兢《貞觀政要·君道》:“八柱傾而復正,四維弛而更張。”

8.脫落。

9.改易,更換。

《爾雅·釋詁》:“弛,易也。”參見“弛易”。

II

shī

通“施”。

1.施予。

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:“斂弛之聯事,凡小事皆有聯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弛,屍氏反。”

林尹註:“弛,杜子春讀為施,謂施惠也,猶今之所謂救濟。”

2.施行,實施。

《禮記·孔子閑居》:“弛其文德,協此四國,大王之德也。”

鄭玄註:“弛,施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言大王施其文德,和此四方之國。”

阅读:1581

●弛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