橋
簡體橋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橋字筆畫:16畫。
(橋,橋)
I
qiáo
ㄑ〡ㄠˊ
〔《廣韻》巨嬌切,平宵,群。〕
1.橋梁。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築物。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斷城以板橋,邪穿外,以板次之。”
孫詒讓間詁:“連板為橋,架之城塹,以便往來。”
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﹝昭襄王五十年﹞初作河橋。”
唐溫庭筠《清平樂》詞:“終日行人恣攀折,橋下水流嗚咽。”
楊朔《木棉花》:“這裏有一座橋昨天炸壞,還不曾修理完好。”
2.架橋。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西至沫、若水,南至牂柯為僥,通零關道,橋孫水以通邛都。”
裴駰集解引韋昭曰:“為孫水作橋。”
唐柳宗元《石渠記》:“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,得石渠,民橋其上。”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粵西遊日記一》:“有水南自打狗嶺來會,亦橋其上。”
3.器物上的橫梁。
《儀禮·士昏禮》:“笲緇被纁裏,加於橋。”
鄭玄註:“橋,所以庪笲。”
4.指如橋之物。
宋王安石《胡笳十八拍》詩:“幾回拋鞚抱鞍橋,往往驚墮馬蹄下。”
5.木名。
《尚書大傳·梓材》:“南山之陽有木名橋,南山之陰有木名梓。”
明何景明《秋風》詩:“不植松與橋,奈彼艾蕭?”參見“橋梓”。
6.通“喬”。高。
《大戴禮記·衛將軍文子》:“其橋,大人也,常以皓皓,是以眉壽。”
盧辯註:“橋,高也,高大之人也。”參見“橋松”。
7.通“槁”。乾枯。參見“橋死”。
8.古國名。
《墨子·魯問》:“楚之南,有啖人之國者橋,其國之長子生,則鮮而食之,謂之宜弟。”
9.姓。
春秋魯有橋庇。見《漢書·儒林傳序》。
II
jiāo
ㄐ〡ㄠ
〔《集韻》居妖切,平宵,見。〕
1.桔橰。井上汲水工具。或指桔橰上的衡木。
《墨子·備穴》:“橐以牛皮,鑪有兩缶,以橋鼓之百十。”
畢沅校註:“橋,桔臯也。”
漢劉向《說苑·反質》:“衛有五丈夫俱負缶而入井,灌韭,終日一區,鄧析過,下車為教之曰:‘為機,重其後,輕其前,命曰橋,終日溉韭百區,不倦。’”參見“橋直”。
2.通“憍”。驕傲。參見“橋泄”。
III
ji·o
ㄐ〡ㄠˇ
〔《集韻》舉夭切,上小,見。〕
1.山行用具。
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﹝禹﹞陸行載車,水行載舟,泥行蹈毳,山行即橋。”
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“橋,近遙反。”一說即轎。
清趙翼《陔餘叢考·官府乘轎》:“轎本起於南俗山行,非舟車可通,故有此器。
《史記·河渠書》引《夏書》曰:禹山行即橋。橋即轎也。”
2.通“矯”。矯正。
3.通“矯”。偽,虛假。參見“橋言”。
4.通“撟”。翹起;伸出。
清周亮工《與鏡庵書》:“即席得數千言,使小兒望而舌橋。”
清魏源《默觚下·治篇七》:“語有之,夜行者前其手,然而橋足也。”
5.勁疾。
《漢書·揚雄傳上》:“千乘霆亂,萬騎屈橋。”
顏師古註:“屈橋,壯捷貌。”參見“橋起”。
阅读:128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