袞
簡體袞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袞字筆畫:11畫。
(袞,袞)
g·n
ㄍㄨㄣˇ
“卷”的被通假字。亦作“裷”。“緷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。
《周禮·春官·司服》:“享先王則袞冕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袞,卷龍衣也。”
孫詒讓正義:“案卷龍者,謂畫龍於衣,其形卷曲,其字《禮記》多作卷。
鄭《王制》註雲:‘卷俗讀也,其通則曰袞。’是袞雖取卷龍之義,字則以袞為正,作卷者借字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申伯、樊仲、實幹周邦,服袞而朝,介圭作瑞。”
唐谷神子《博異誌·張遵言》:“入門,見王披袞垂旒,迎四郎而拜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曹聚仁》:“古人告訴我們唐如何盛,明如何佳……都須褫其華袞,示人本相。”
2.古代三公八命,出封時加一命可服袞,後因以借指三公。
《文選·張衡〈思玄賦〉》:“董弱冠而司袞兮,設王隧而弗處。”
李善註:“《漢書》曰:董賢年二十二為三公。”
《北史·尉遲迥等傳論》:“地則舅甥,職維臺袞。”參閱《禮記·王制》“三公一命卷”漢鄭玄註。
3.賜以袞衣。謂褒嘉。
明李贄《〈史綱評要〉序》:“布衣可以參袞鉞之權,月旦非以擅《春秋》之柄。”
4.卷曲。
唐楊炯《公卿以下冕服議》:“袞者,卷也,龍德神異,應變潛見,表聖王深識遠智,卷舒神化也。”
5.謂捲物成束。
張舜徽《〈說文解字〉約註·衣部》“袞”:“袞、卷古聲同,卷者曲也。古之禮服,畫龍於衣,其形卷曲故謂之袞……今俗猶稱卷物成束曰袞,蓋古遺語矣。”
6.大。
7.後多作“滾”。大水奔流。
《宋史·河渠誌七》:“每受潮水,演溢奔突,出於石縫,以致鹹潮袞入上河。”
8.後多作“滾”。翻轉;滾動。
宋洪邁《夷堅誌·雷震石保義》:“紹興十六年夏,鎮江大雨,雷電發屋撤木,火毬數十袞於地。”
明劉基《送葛元哲歸江西》詩:“江南二月草未秀,雪陣如濤袞清晝。”
9.後多作“滾”。沸騰。
宋蘇軾《十二時中偈》詩:“百袞油鐺裏,恣把心肝煠。”
10.後多作“滾”。即袞遍。
宋歐陽修《漁家傲》詞:“紅絛約束瓊肌穩,拍碎香檀催急袞。”
11.純。衣服緣邊。
清唐訓方《裏語徵實》卷上:“衣邊曰袞,《通雅》:‘純,緣也。’純音‘袞’,猶今言袞邊,蓋因乎此。”參閱丁惟芬《俚語證古·衣服》。
阅读:112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