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
(文學,文學)
1.文章博學。
孔門四科之一。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德行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。言語:宰我、子貢。政事:冉有、季路。文學:子遊、子夏。”
刑昺疏:“若文章博學,則有子遊、子夏二人也。”
朱熹集註:“弟子因孔子之言,記此十人,而並目其所長,分為四科。
孔子教人各因其材,於此可見。”參見“四科”。
2.指儒家學說。
《韓非子·六反》:“學道立方,離法之民也,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。”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臣請諸有文學《詩》《書》百家語者,蠲除去之。”
3.泛指文章經籍。
《呂氏春秋·蕩兵》:“今世之以偃兵疾說者,終身用兵而不自知悖,故說雖彊,談雖辨,文學雖博,猶不見聽。”
唐韓愈《上兵部李侍郎書》:“性本好文學,因困厄悲愁,無所告語,遂得究於經傳史記百家之說。”
清劉大櫆《贈張絅儒序》:“余貧且賤,既一意專攻文學,而又以其餘旁及秦漢以來大小之篆章。”
4.儒生。亦泛指有學問的人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時序》:“自獻帝播遷,文學蓬轉。”
《明史·隱逸傳序》:“明太祖興禮儒士,聘文學,搜求巖穴。”
魯迅《漢文學史綱要》第五篇:“始皇既壯,絀不韋;又漸併兼列國,雖亦召文學,置博士,而終則焚燒《詩》《書》,殺諸生甚眾。”
5.學校,習儒之所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江水一》:“南岸道東,有文學。始文翁為蜀守,立講堂作石室於南城……後州奪郡,學移夷星橋南岸道東。”
6.文才;才學。
《北史·魏收傳》:“收從叔季景有文學,歷官著名,並在收前。”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三》:“德裕雖丞相子,文學過人。”
元武漢臣《玉壺春》楔子:“據此人文學,還在小官之上。”
明謝肇淛《五雜俎·事部四》:“姚峴有文學,而好滑稽,遇機即發。”
7.特指有關獄訟的文書、文件。
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恬嘗書獄典文學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謂恬嘗學獄法,遂作獄官文學。”
8.南朝宋東觀設置的四門學科之一。
《宋書·隱逸傳·雷次宗》:“時國子學未立,上留心蓺術,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,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,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,凡四學並建。”參見“四科”。
9.官名。
漢代於州郡及王國置文學,或稱文學掾,或稱文學史,為後世教官所由來。
三國魏武帝置太子文學,魏晉以後有文學從事。
唐初於州縣置經學博士,德宗時改稱文學,宋以後廢之。
晉及隋唐時,太子與諸王下亦置文學。
明清廢。
10.以語言塑造形象來反映現實的藝術。
魯迅《二心集·“硬譯”與“文學的階級性”》:“文學不借人,也無以表示‘性’,一用人,而且還在階級社會裏,即斷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。”
郭沫若《談文學翻譯工作》:“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。”
阅读:132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