臘
簡體臘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臘字筆畫:19畫。
(參見臘)
I
xī
ㄒ〡
〔《廣韻》思積切,入昔,心。〕
1.乾肉。
漢應劭《風俗通·祀典·司命》:“汝南餘郡亦多有,皆祠以臘,率以春秋之月。”
唐皮日休《原己》:“聖人汲汲於民,至若堯如臘,舜如腒,其勞至矣,於己安乎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夜叉國》:“交州徐姓,泛海為賈,忽被大風吹去。開眼至一處,深山蒼莽,冀有居人,遂纜船而登,負糗臘焉。”參見“臘肉”。
2.曬乾;製成乾肉;保持乾燥。
《莊子·外物》:“任公子得若魚,離而臘之。”
《韓非子·難言》:“翼侯炙,鬼侯臘,比幹剖心,梅伯醢。”
唐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永州之野產異蛇,黑質而白章,觸草木盡死,以齧人,無禦之者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,可以已大風、攣踠、瘺癘,去死肌,殺三蟲。”
宋宋祁《宋景文公筆記·治戒》:“﹝吾歿後﹞棺用雜木,漆其四會,三塗即止,使數十年足以臘吾骸,朽衣巾而已。”
3.極。
《國語·鄭語》:“毒之酋臘者,其殺也滋速。”
韋昭註:“臘,極也。”參見“臘毒”。
4.皮膚皴裂。
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有獸焉,其狀如羊而馬尾,名曰羬羊,其脂可以已臘。”
郭璞註:“已臘,治體皴。”
II
là
ㄌㄚˋ
同“臘”。
簡體臘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臘字筆畫:19畫。
(臘,臘)
I
là
ㄌㄚˋ
〔《廣韻》盧盍切,入盍,來。〕
1.祭名。古代稱祭百神為“蠟”,祭祖先為“臘”;秦漢以後統稱“臘”。
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冬之月﹞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,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,臘先祖五祀,勞農以休息之。”
孔穎達疏:“臘,獵也。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。”
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宮之奇以其族行,曰:‘虞不臘矣。’”杜預註:“臘,歲終祭眾神之名。”
漢蔡邕《獨斷》卷上:“四代臘之別名:夏曰嘉平,殷曰清祀,周曰大蠟,漢曰臘。”
2.歲末。因臘祭而得名,通指農曆十二月或泛指冬月,常與“伏”相對。
漢楊惲《報孫會宗書》:“田家作苦,歲時伏臘,烹羊炮羔,鬥酒自勞。”
唐元稹《酬復言長慶四年元日郡齋感懷見寄》詩:“臘盡殘銷春又歸,逢新別故欲沾衣。”
宋張先《好事近·和毅夫內翰梅花》詞:“誰教強半臘前開,多情為春憶。”
梁啟超《致伍秩庸星使書》:“去臘歸自杭州,省讀留劄,謙牧懇切,有逾尋常。”
3.佛教戒律規定比丘受戒後每年夏季三個月安居一處,修習教義,稱一臘。亦特指僧侶受戒後的歲數或泛指年齡。
晉法顯《佛國記》:“比丘滿四十臘,然後得入。”
唐賈島《贈僧》詩:“初過石橋年尚少,久辭天柱臘應高。”
《景德傳燈錄·智巖禪師》:“壽七十有八,臘三十有九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翩翩》:“阿叔臘故大高,幸復強健,無勞懸耿。”
4.冬天腌製魚肉雞鴨等的通稱。
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酒自酒,湯自湯,醃雞不要混臘獐。”參見“臘肉”。
5.姓。
II
liè
ㄌ〡ㄝˋ
〔《集韻》力涉切,入葉,來。〕
劍的兩面刃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桃氏》:“桃氏為劍,臘廣二寸有半寸。”
鄭玄註:“臘,謂兩刃。”
賈公彥疏:“兩面各有刃也。”
阅读:240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