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誦

簡體誦字的筆畫:9畫;繁體誦字筆畫:14畫。

(誦,誦)

sòng

ㄙㄨㄥˋ

〔《廣韻》似用切,去用,邪。〕

1.朗讀,念誦。

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:“以樂語教國子:興,道,諷,誦,言,語。”

鄭玄註:“以聲節之曰誦。”

《論語·子罕》:“‘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?’子路終身誦之。”

唐李白《贈何七判官昌浩》詩:“羞作濟南生,九十誦古文。”

何其芳《畫夢錄·哀歌》:“而他已在深夜,在焚香的案前誦著一種秘籍作禳解了。”

2.背誦。

唐封演《封氏聞見記·穎悟》:“﹝常敬忠﹞上書自舉,雲:‘一遍能誦千言。’”參見“誦記”。

3.述說。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子服堯之服,誦堯之言,行堯之行,是堯而已矣。子服桀之服,誦桀之言,行桀之行,是桀而已矣。”

宋嶽珂《桯史·鱉渡橋》:“雍公受卮起立曰:‘某去則不妨,然記得一小話,敢為都督誦之。’”

4.宜於誦讀的韻文,如詩歌、順口溜之類。

《詩·大雅·烝民》:“吉甫作誦,穆如清風。”

鄭玄箋:“吉甫作此工歌之誦,其調和人之性如清風之養萬物然。”

唐劉知幾《史通·言語》:“‘皤腹棄甲’,城者之謳也;‘原田是謀’,輿人之誦也,斯皆芻詞鄙句,猶能溫潤若此。”

5.諷諫;怨謗。

《左傳·襄公四年》:“臧紇救鄫,侵邾,敗於狐駘……國人誦之曰:‘臧之狐裘,敗我於狐駘。我君小子,朱儒是使。朱儒!朱儒!使我敗於邾。’”

《國語·晉語三》:“惠公入,而背外內之賂,輿人誦之曰:‘佞之見佞,果喪其田。詐之見詐,果喪其賂。’”

6.頌揚;稱道。多作“頌”。
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文王之功,天下誦而歌舞之,可謂則之。”

三國魏徐幹《室思》詩:“每誦昔鴻恩,賤軀焉足保。”

清黃宗羲《〈範熊巖先生文集〉序》:“山中隱士高僧,無不誦先生者,謂吾輩如麋鹿之不可與接,先生之來,不覺暱就。”

7.通“訟”。為人申雪冤案。

《新唐書·董晉傳》:“是時,右丞元琇為韓滉排笮得罪,滉勢振朝廷,晉見宰相,誦元琇非罪,士大夫壯其節。”

8.通“訟”。公開(說)。參見“誦言”。

阅读:1731

●誦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