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論

簡體論字的筆畫:6畫;繁體論字筆畫:15畫。

(論,論)

I

lùn

ㄌㄨㄣˋ

〔《廣韻》盧困切,去慁,來。〕

〔《廣韻》盧昆切,平魂,來。〕

1.議論;分析和說明事理。

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,又尚論古之人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:“是以論如析薪,貴能破理。”

唐韓愈《過始興江口感懷》詩:“目前百口還相逐,舊事無人可共論。”

葉劍英《八十書懷》詩:“八十毋勞論廢興,長征接力有來人。”參見“論道經邦”。

2.衡量;評定。

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孟春之朝,君自聽朝,論爵賞校官,終五日。”

南朝宋顏延之《五君詠·阮步兵》:“物故不可論,途窮能無慟。”

《明史·郭英傳》:“十七年論平雲南功,封武定侯。”

3.編次。

漢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乃如左丘無目,孫子斷足,終不可用,退而論書策,以舒其憤,思垂空文以自見。”

4.研究。

《管子·七法》:“故聚天下之精財,論百工之銳器。”

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論世之事,因為之備。”

5.調查。
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乃論宮中有婦人而嫁之。”

陳奇猷集釋:“論,察也。”

6.推知。

《呂氏春秋·審應》:“魯君曰:‘主不肖,而皆以然也,違不肖過不肖,而自以為能論天下之主乎?’”
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見一葉落,而知歲之將暮;睹瓶中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:以近論遠。”

高誘註:“論,知也。”

《天雨花》第十二回:“順貞笑道:‘姊姊在深閨內院,有何橫事,卻要防身。’儀貞道:‘人生在世,那裏論得著。’”

7.問,考慮。

《莊子·漁父》:“事親以適,不論所以矣;飲酒以樂,不選其具矣。”

王先謙集解:“以,用也。啜菽飲水,亦可盡歡,故不問所以。”

《荀子·臣道》:“不恤是非,不論曲直。”

魯迅《仿徨·祝福》:“日子很快的過去了,她的做工卻毫沒有懈,食物不論,力氣是不惜的。”

8.定罪。

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教在百姓,論在不撓。”

尹知章註:“謂百姓有不從教,論其罪罰。”

唐白居易《秦中吟·重賦》:“稅外加一物,皆以枉法論。”

魯迅《墳·看鏡有感》:“但他竟論了大辟,可是沒有殺,放歸,死於途中了。”

9.論告;彈劾。

《宋史·高宗紀三》:“辛巳,侍禦史沈與求、戶部侍郎季陵以論宰相範宗尹皆黜,宗尹復視事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宋高宗紹興四年》:“時辛炳、常同論浚不已,帝未聽。”

清俞樾《茶香室叢鈔·秋香》:“陳元超,吳人。父以疏論嚴氏,謫死。”

10.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。

宋王安石《和農具詩·耬種》:“富家種論石,貧家種論鬥。”

清汪琬《西山漁父詞》之二:“笭箵箇箇盛魚滿,一寸銀刀論鬥量。”

趙樹理《李家莊的變遷》四:“房租不貴,論人不論間,每人每月五毛錢。”

11.敘說;說。
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六合之內,聖人論而不議。”

前蜀韋莊《小重山》詞:“萬般惆悵向誰論?凝情立,宮殿欲黃昏。”
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十五:“雖然他比祁老人小著十好幾歲,可是,當初不知怎麽論的,他們彼此兄弟相稱。”

12.言論;輿論。

《莊子·刻意》:“刻意尚行,離世異俗,高論怨誹,為亢而已矣。”

漢李固《遺黃瓊書》:“是故俗論皆言‘處士純盜虛聲’。”

《宋史·李定傳》:“徒以附王安石驟得美官,又陷蘇軾於罪,是以公論惡之,而不孝之名遂著。”

13.主張;學說;觀點。

《文子·守弱》:“故士有一定之論,女有不易之行。”

徐靈府註:“士之有道,萬偽不能遷其心;女之有行,千金不能變其節。”

三國魏曹冏《六代論》:“向使始皇納淳於之策,抑李斯之論……何區區之陳項而復得措其手足哉!”明歸有光《〈戴楚望集〉序》:“其論欲遠追漢魏,以近代不足為。”

14.相貌。

《莊子·在宥》:“頌論形軀,合乎大同,大同而無己。”

陳鼓應今註:“章太炎雲:‘論,與類可互借。’《廣雅》雲:‘類,像也。’像即貌也。故‘頌論形軀’,為容貌形軀之意。”

15.憑藉;倚仗。

元高文秀《澠池會》第三摺:“想相如憑舌劍欺壓秦國,論膽量完璧而回,乃肱股忠烈之士。”

16.古代的一種氣球。是遊戲、運動用具。

《敦煌變文集·父母恩重經講經文》:“貪歡逐樂無時歇,打論樗蒲更不休。”

宋陳元靚《事林廣記戊集》卷二:“論來得高,使花肩、和肩、偷北肩;論來得低,使虛蹬、躡蹬;論來得淺,使魆搭、麽搭、招頭搭;論來得深,使正騎、背騎、斜飛騎;論踢時四廂不背,論打後遠著人。”

《說唐》第十二回:“這個丟頭過論有高低,那個張泛送來真又楷。”

17.文體的一種。即議論文。

三國魏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:“蓋奏、議宜雅,書、論宜理。”

宋張表臣《珊瑚鉤詩話》卷三:“言其倫而析之者論也。”

《語文學習》1980年第8期:“論說文可再具體分為論、辯、議、說、解、序幾種……‘論’是用來闡明事理的,源於先秦諸子。”

18.泛指文章。

三國魏曹植《與楊德祖書》:“前有書嘲之,反作論盛道僕讚其文。”

《老殘遊記續集遺稿》第五回:“看那報館裏做論的人,下筆千言,天下事沒有一件不知道的,真是才子!”

19.佛教解釋經義、論辯法相的書籍。梵名阿毗達摩,意為“對法”。同經、律合稱“三藏”。

《隋書·經籍誌四》:“大業時,又令沙門智果,於東都內道場,撰諸經目……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、贊明佛理者,名之為論。”

20.吐蕃大臣的稱號。又稱論逋。例由貴族擔任。後西藏仍沿用此稱。

範文瀾蔡美彪等《中國通史》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:“吐蕃王族稱為論,宦族稱為尚,論與尚構成吐蕃的統治階級。”

21.姓。

唐代有論欽陵。見唐林寶《元和姓纂》卷九。

II

lún

ㄌㄨㄣˊ

〔《廣韻》盧昆切,平魂,來。〕

〔《廣韻》力迍切,平諄,來。〕

1.《論語》的簡稱。

三國魏曹丕《〈典論〉自序》:“余是以少誦《詩》《論》。”
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勉學》:“士大夫子弟,數歲已上,莫不被教,多者或至《禮》《傳》,少者不失《詩》《論》。”

王利器集解:“漢、魏、六朝人簡稱《論語》為《論》。”

2.用在大數目前,表示約數。

《西遊記》第五十回:“那怕你上萬論千,盡被他一氣吞之。”

《何典》第二回:“他滅弗得情,方纔許了論萬銀子;再少也不好說。”

劉半農註:“論,平讀。論萬,猶言上萬。”

秦牧《長街燈語》:“設計這個論千燈盞構成的圖案,本身就是一項了不起的藝術。”

3.通“掄”。選擇;選拔。

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君者,論一相,陳一法,明一指,以兼覆之,兼炤之,以觀其盛者也。”

楊倞註:“論,選擇也。”

唐韓愈《薦樊宗師狀》:“忝在班列,知賢不敢不論。”

4.通“掄”。用力揮動。

元楊梓《敬德不伏老》第三摺:“我怎扶持江山社稷,難論著鞭簡共楂槌。”

5.通“倫”。事物的條理、秩序。

《詩·大雅·靈臺》:“於論鼓鍾。”

朱熹集傳:“論,倫也。言得其倫理也。”
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萬物莫形而不見,莫見而不論,莫論而失位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:“論者,倫也;倫理無爽,則聖意不墜。”

6.通“倫”。類。

《荀子·臣道》:“人臣之論:有態臣者,有篡臣者,有功臣者,有聖臣者。”

7.通“倫”。道理。
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凡制五刑,必即天論。”

鄭玄註:“論或為倫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論,音倫,理也。”

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:“故至於攘天下,害百姓,肆一人之邪,而長海內之禍,此大論之所不取也。”

劉文典集解引王念孫曰:“論與倫同,倫,道也。言為天道之所不取也。”

《〈論語〉序解》宋邢昺疏:“論者……薀含萬理故曰理也。”

阅读:2921

●論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