廥
廥字的筆畫:16畫;
kuài
ㄎㄨㄞˋ
〔《廣韻》古外切,去泰,見。〕
1.堆放秣草的房舍。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故燒芻廥而中山罪,殺老儒而濟陽賞也。”
《史記·趙世家》:“十二年,邯鄲廥燒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廥,積芻蒿之處。”
《後漢書·蘇不韋傳》:“時右校芻廥在寺北垣下。”
2.糧倉。
唐韓愈孟郊《秋雨聯句》:“貧薪不燭竈,富粟空填廥。”
《新唐書·李頻傳》:“頻發官廥,庸民浚渠。”
章炳麟《訄書·定版籍》:“田不均,雖衰定賦稅,民不樂其生,終之發難。有帑廥而不足以養民也。”
3.儲存;聚集。
《新唐書·韋挺傳》:“挺以方苦寒,未可進,遂下米臺側,廥之,待凍泮乃運以為解。”
《新唐書·陳子昂傳》:“太原廥鉅萬之倉,洛口儲天下之粟。”
阅读:107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