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火

火字的筆畫:4畫;

I

hu·

ㄏㄨㄛˇ

〔《廣韻》呼果切,上果,曉。〕

1.物體燃燒時所發的光和焰。

《書·盤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於原,不可向邇。”

孔傳:“火炎不可向近。”
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燒秦宮室,火三月不滅。”

巴金《廢園外·火》:“我從沒有見過這樣大的火,火燒毀了一切。”

2.焚燒;焚毀。

《左傳·宣公十六年》:“夏,成周宣榭火,人火之也。”

唐韓愈《原道》:“人其人,火其書,廬其居。”

清顧炎武《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誌銘》:“有校尉往浙江者,舟至胥門外,索供應,眾共擊之,火其舟。”

3.用火燒物使熟。

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:“其山北人,皆生食不火之物。”

4.火災;發生火災。

《左傳·宣公十六年》:“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災。”

《公羊傳·襄公九年》:“春,宋火。曷為或言災,或言火?大者曰災,小者曰火。”

《穀梁傳·昭公九年》:“夏四月,陳火。國曰災,邑曰火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鳥語》:“明日,果火,延燒數家,始驚其神。”

5.指燈燭或火把。

《莊子·天地》:“厲之人夜半生其子,遽取火而視之。”

《南史·隱逸傳下·沈麟士》:“火下細書,復成二三千卷。”

唐溫庭筠《臺城曉朝曲》:“司馬門前火千炬,闌幹星鬥天將曙。”

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十三回:“等到上火之後,船家果然把他們兩隻坐船撐到對岸停泊。”

6.用火光照視。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成仙》:“定移時,始覺在成榻。駭曰:‘昨不醉,何顛倒至此耶!’乃呼家人。家人火之,儼然成也。”

7.古代指雷電,電光。

《莊子·外物》:“水中有火,乃焚大槐。”

成玄英疏:“水中有火,電也。”

8.光芒。

《墨子·經說下》:“智以目見,而目以火見。”

高亨註:“墨子所謂火,猶今人所謂光也。”

《元史·孟速思傳》:“﹝太祖﹞一見大悅,曰:‘此兒目中有火,它日可大用。’”

9.熱,熱氣。

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十三回:“趙大人吃酒吃的火上來了,把小帽子、皮袍子一齊脫掉。”

10.形容紅色。

唐元稹《感石榴二十韻》:“風翻一樹火,電轉五雲車。”參見“火色”。

11.喻緊要;緊急。

魯迅《書信集·致胡風》:“我覺得現在以襲擊敵人為第一火,但此說似頗孤立。”參見“火急”、“火速”。

12.喻怒氣。

唐李群玉《自澧浦東遊江表途出巴丘投員外從公虞》詩:“中夜恨火來,焚燒九回腸。”

明呂坤《呻吟語·涵養》:“心平氣和,此四字非涵養不能。做工夫隻在箇定火,火定則百物兼照,萬事得理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六十回:“趙姨娘直進園子,正是一頭火。”

老舍《駱駝祥子》五:“難堪漸漸變為羞惱,他的火也上來了。”

13.指發怒。

曹禺《日出》第一幕:“我聽說這孩子打了金八爺一巴掌,金八爺火了。”

楊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二六章:“胖女人火了,一個嘴巴幾口唾沫一齊上了瘦女人的臉。”

14.喻強烈的感覺或欲望。

金元好問《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》詩之三:“鬱鬱圍城度兩年。愁腸飢火日相煎。”
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﹝吳氏﹞自此動了一點慾火,按捺不住,隻在堂中孝簾內,頻頻偷看外邊。”

15.指茶葉的熏焙。

宋黃儒《品茶要錄·一采造過時》:“茶事起於驚蟄前,其采芽如鷹爪,初造曰試焙,又曰一火,其次曰二火,二火之茶,已次一火矣。故市茶芽者,惟同出於三火前者為最佳。”

清董天工《禦茶園舊貢茶有感》詩:“火分一二候,春別次初嘉。”

16.五行之一。

《書·洪範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

《莊子·外物》:“金與火相守則流。”

成玄英疏:“夫木生火,火剋金,五行之氣,自然之理。”參見“五行”。

17.指古代服飾中的火焰形圖案。

《書·益稷》:“予欲觀古人之象……宗彜、藻、火、粉、米、黼、黻、絺、繡,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。”

孔傳:“火為火字。”

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火、龍、黼、黻,昭其文也。”

杜預註:“火,畫火也。”

宋辛棄疾《滿庭芳·和洪丞相景伯韻》詞:“文章手,直須補袞,藻火粲宗彜。”

18.中醫指引起煩躁、發炎、紅腫等癥狀的病因。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“少陽司火,其化以火。”

王冰註:“炎熾赫烈,以爍寒災。”

元朱震亨《丹溪心法·火六》:“陰虛火動難治。火鬱當發……凡氣有餘,便是火。”

明謝肇淛《五雜俎·人部一》:“浙有士人,一指忽痛……醫謂火所致。”參見“六淫”。

19.古代兵制單位。十人為火。

《宋書·孝義傳·蔔天生》:“天與弟天生,少為隊將,十人同火。”

《通典·兵一》:“五人為列,二列為火,五火為隊。”

《新唐書·兵誌四》:“十人為火,五火為團,皆有首長。”

20.指若幹人結合的一群。

北魏《大監劉阿素墓誌》:“同火人典禦監秦阿女等。”

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支諾臯下》:“成都乞兒嚴七師……居西市悲田坊,常有帖衙俳兒幹滿川、白迦、葉珪、張美、張翺等五人為火。”

元鄭廷玉《金鳳釵》第三摺:“早是這火公吏又心乖,惡少年好毒害。”

21.指寒食節。參見“火前”、“火後”。

22.猶年、歲。

清厲荃《事物異名錄·歲時·年》:“《廣東通誌》:古人一年四時改火。今瓊州西鄉人謂一年為一火。”

23.指槍炮彈藥。參見“火力”、“火網”、“火器”。

24.星名。指大火。即心宿二。

《書·堯典》:“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。”

孔傳:“火,蒼龍之中星。”

蔡沈集傳:“火,謂大火。”

《左傳·昭公十八年》:“夏五月,火始昏見。”

杜預註:“火,心星。”

唐李白《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》詩:“當君相思夜,火落金風高。”

王琦註:“火,大火也,即心星。”

25.星名。行星之一。即熒惑。

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火犯守角,則有戰。”

司馬貞索隱引韋昭曰:“火,熒惑也。”

《漢書·律曆誌下》:“火,晨始見,去日半次。”

26.姓。

三國蜀有火濟。見《正字通·火部》。

II

huō

ㄏㄨㄛ

〔《字彙補》虛戈切〕

方言。缺豁。

《字彙補·火部》:“火,今人謂兔歧唇曰火。”

清郝懿行《證俗文》卷十七:“今謂破處曰火口子。”

阅读:3060

●火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