屯
屯字的筆畫:4畫;
I
zhūn
ㄓㄨㄣ
〔《廣韻》陟綸切,平諄,知。〕
1.艱難;困頓。
《莊子·外物》:“心若縣於天地之間,慰暋沈屯。”
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雲:“屯,難也。”
唐項斯《落第後歸覲喜逢僧再陽》詩:“見僧心暫靜,從俗事多屯。”
明屠隆《彩毫記·汾陽報恩》:“艱危一命屯,飄零數口存。”
魯迅《墳·文化偏至論》:“雖然,惟無校讎故,則宴安日久,苓落以胎,迫拶不來,上徵亦輟,使人苶,使人屯,其極為見善而不思式。”
2.吝惜。
《易·屯》:“九五、屯其膏。”詳“屯膏”。
3.滿。
《易·序卦》:“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,故受之以屯。屯者,盈也。”
4.厚。
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文武具,厚之至也。故曰屯。”
韋昭註:“屯,厚也。”
5.卦名。
《易·屯》:“彖曰:‘屯,剛柔始交而難生。’”
《左傳·閔公元年》:“初,畢萬筮仕於晉,遇屯之比。”參見“六十四卦”。
II
tún
ㄊㄨㄣˊ
〔《廣韻》徒渾切,平魂,定。〕
“敦”的被通假字。
1.聚集;積聚。
《莊子·寓言》:“火與日,吾屯也。”
成玄英疏:“屯,聚也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七啟》:“鳥集獸屯,然後會圍。”
《新唐書·柳宗元傳》:“日霾曀以昧幽兮,黝雲湧而上屯。”
清李漁《憐香伴·驚颶》:“陰雲夾霧屯,濤響如雷震。”
冰心《寄小讀者·通訊三》:“山坳裏人家的炊煙,濛濛的屯,在谷中,如同雲起。”
2.堵塞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河水四》:“余以為鴻河巨瀆,故應不為細梗躓湍;長津碩浪,無宜以微物屯流。”
元關漢卿《山神廟裴度還帶》第二摺:“屯的這路彌漫分不的個遠近高低。”
賀敬之《白毛女》第二場:“大雪屯門十幾天,家裏沒柴沒米,幾天都沒動鍋了。”
3.戍守;駐紮。
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夫屯晝夜九日,如子西之素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夫,兵也。屯,守也。”
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秋,匈奴盜邊。遣將軍韓安國屯漁陽。”
唐韓愈《許國公神道碑銘》:“李師古作言起事,屯兵於曹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吩咐從人都下了馬,屯在外邊。”
4.戍所;防區。
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請以令發師置屯籍農。”
《後漢書·郭躬傳》:“彭在別屯而輒以法斬人,固奏彭專擅,請誅之。”
《新唐書·裴耀卿傳》:“嘉運以新立功,日酣遨未赴屯。”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臺灣府屬渡口考》:“十二年,朱濆又謀由海東蘇澳入,竊五圍南地禦卻之,漸籌設屯。”
5.戍卒。
《史記·傅寬傳》:“一月,徙為代相國,將屯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結和》:“發屯乘城,挽輦而贍之。”
6.古時軍伍編制單位。
漢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遂集乎中囿,陳師按屯,駢部曲,列校隊,勒三軍,誓將帥。”
唐韓愈《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》:“請益募人為十五屯,屯置百三十人,而種百頃。”
明宋濂《平江漢頌》:“戊子,上分舟師為十二屯,命達、遇春、永忠突入虜陣。”
7.指屯田。
《南史·顧覬之傳》:“時司徒競陵王於宣城、臨城、定陵三縣界立屯,封山澤數百裏,禁人樵採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一:“造甲胄、器械、弓矢、砲石、渠答、鹵楯之具各數百萬,開屯五千頃。”
8.土阜。
《莊子·至樂》:“生於陵屯,則為陵舄。”
成玄英疏:“屯,阜也。”
9.村莊。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王因使人問之何裏為之,訾其裏正與伍老屯二甲。”
王先慎集解:“《一切經音義》引字書雲:‘屯,亦村也。’一村之中或裏正或伍老量出二甲。一說為罰。”
唐韓愈《賀徐州張僕射白兔書》:“其始實得之符離安阜屯,屯之役夫,朝行遇之,迫之弗逸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九一回:“他就是我的過繼兄弟,本住在屯裏,不慣見人。”今多用於村莊名,如:皇姑屯、蘇家屯。
10.量詞。古時計棉的單位。
《通典·食貨六》:“綿則百八十五萬餘屯。”原註:“每丁三兩,六兩為屯,則兩丁合成一屯。”
《舊唐書·順宗紀》:“百歲已上,賜米五石,絹二匹,綿一屯。”
唐韓愈《張君墓誌銘》:“歲征綿六千屯。”
11.姓。
《通誌·氏族略·以名為氏》:“漢有太山太守屯莫。
巴都有後蜀法部尚書屯度。望出巴郡。”
阅读:230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