陟
陟字的筆畫:9畫;
I
zhì
ㄓˋ
〔《廣韻》竹力切,入職,知。〕
1.由低處向高處走。與“降”相對。
《詩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崔嵬,我馬虺隤。”
唐駱賓王《秋日山行簡梁大官》詩:“束馬陟層阜,迴首睇山川。”
明梁辰魚《浣紗記·迎施》:“獨訪山家歇還陟,茅屋斜連隔松葉。”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異四·湯學士夢》:“左庶子湯潛菴斌,夜夢登高山,已陟其半,忽一人自後越之先登。”
2.遠行,長途跋涉。
《書·太甲下》:“若升高,必自下;若陟遐,必自邇。”
南朝宋顏延之《秋胡詩》:“嗟予怨行役,三陟窮晨暮。”
宋呂祖謙《臥遊錄》:“宗少文好山水,好遠遊,西陟荊巫,南登衡嶽。”
3.提拔,升遷。
《書·舜典》:“三載考績,三考,黜陟幽明。”
孔傳:“黜退其幽者,升進其明者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史傳》:“舉得失以表黜陟,徵存亡以標勸戒。”
宋王安石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:“然堯舜之時,其所黜者則聞之矣,蓋四兇是也。其所陟者,則臯陶、稷、契,皆終身一官而不徙。”
清錢大昕《〈味經窩類稿〉序》:“﹝秦錫山﹞洎登巍科,陟上卿。”
4.謂登上帝位。
《書·舜典》:“三載,汝陟帝位。”
孔傳:“陟,升也。”
唐韓愈《順宗實錄一》:“是用命爾繼統,俾紹前烈,宜陟元後,永綏兆人。”
5.升遐,升天。指帝王薨逝。
《書·康王之誥》:“惟新陟王,畢協賞罰。”
蔡沈集傳:“陟,升遐也。”
《竹書紀年》卷上:“﹝黃帝軒轅氏﹞一百年,地裂,帝陟。帝王之崩,皆曰陟。”
6.高,高峻。
《玉篇·阜部》:“陟,高也。”
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六二回:“我見你也有年紀了,怎挑得這重擔,過得這等的陟橋?”
7.重叠的山陵。
《爾雅·釋山》:“山三襲曰陟。”
郝懿行義疏:“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。”
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四方悉平,周以喬陟。”
張湛註:“山之重壟也。”
8.入,進入。
唐韓愈《袁氏先廟碑》:“孝孫來享,來拜廟堂,陟堂進室,親登籩鉶。”
9.祭祀山嶽。
《詩·周頌·般》:“陟其高山,嶞山喬嶽,允猶翕河。”
鄭玄箋:“則登其高山而祭之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《覲禮》‘祭山丘陵升’,《禮器》‘因名山升中於天’,是升為祭山之名。
《爾雅·釋詁》:‘陟,陞也。’升為祭名,陟即為升,亦祭名矣。
周時祭山曰升,或曰陟,猶秦漢時曰登封,或登禮,或曰登假。”
10.敬奉。
《史記·夏本紀》:“帝用此作歌曰:‘陟天之命,維時維幾。’”裴駰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奉正天命以臨民,惟在順時,惟在慎微。”
《書·益稷》作“敕”。
11.通“騭”。牡馬。
《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》:“四月……執陟攻駒。”
清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爾雅下》:“騭之為言猶特也。
《廣雅》雲:‘騭、牡、特,雄也。’服子慎註《漢書·五行誌》曰:‘騭音陟。’陟、騭同音,故古或以陟為騭。
《夏小正》:‘四月,執陟攻駒。’陟謂牡馬也。”
II
dé
ㄉㄜˊ
〔《集韻》的則切,入德,端。〕
得,應驗。
《周禮·春官·大蔔》:“掌三夢之法:一曰致夢,二曰觭夢,三曰鹹陟。”
鄭玄註:“陟之言得也……言夢之皆得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陟,或音得。”
阅读:180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