蕩然
(蕩然,蕩然)
1.放縱;無拘束。
《史記·魯仲連鄒陽列傳論》:“魯連其指意雖不合義,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,蕩然肆誌,不詘於諸侯。”
宋蘇洵《詩論》:“吾法既已大棄而不顧,則人之好色與怨其父兄之心,將遂蕩然無所隔限。”
明王廷相《慎言·禦民》:“夫法以治之,而猶有意外之奸,況蕩然自由乎?”
2.毀壞;消失。
《後漢書·黨錮傳序》:“朝野崩離,綱紀文章蕩然矣。”
唐白行簡《李娃傳》:“歲餘,資財僕馬蕩然。”
魯迅《墳·文化偏至論》:“沈溺逝波,莫知所屆,文明真髓,頃刻蕩然。”
3.坦蕩;寬大。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陛下邁蹤古聖,蕩然無忌,故雖敵國誹謗之言,鹹肆其辭而無革諱。”
南朝梁陶弘景《冥通記》卷三:“﹝周太玄﹞昔標懷道之誌,今見蕩然之德,上合乾綱,下應地紀,依如仙格,合中品之上。”
宋蘇軾《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劄子》:“若非心服,則吾雖蕩然開懷,待之如舊,能必其不叛乎?”
4.空寂貌。
《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》:“十八界既空,一切皆空,唯有本心蕩然清凈。”
元白樸《東墻記》第二摺:“小生馬文輔,自從那日見了那小姐之後,朝則忘食,夜則廢寢,其心蕩然,如有所失。”
楊沫《鄉思的朝和暮》:“如今蕩然的空場上,隻留得他用來烤火的一個凹形大石缽。”
阅读:122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