旌
旌字的筆畫:11畫;
jīng
ㄐ〡ㄥ
〔《廣韻》子盈切,平清,精。〕
亦作“旍”。
1.古代用氂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飾竿頭的旗子。
《周禮·春官·司常》:“全羽為旞,析羽為旌。”
《楚辭·遠遊》:“攬彗星以為旍兮,舉鬥柄以為麾。”
洪興祖補註:“旍即‘旌’字。”
2.泛稱旗幟。
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旌各以其物。”
鄭玄註:“旌,總名也。”
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旌蔽日兮敵若雲,矢交墜兮士爭先。”
王逸註:“旌旗蔽天,敵人眾多,來若雲也。”
《文選·王融〈永明九年策秀才文〉之一》:“或揚旌求士,或設虡待賢。”
李善註引應劭《漢書註》:“旌,幡也。”
唐韓愈《祭郴州李使君文》:“見明旌之低昂,尚遲疑於別袖。”
宋李如箎《東園叢說·三禮說·喪制》:“蓋以旌招魂而欲其復……其旌今世俗謂之兆,揭於竿,及置於坐者是也。”
3.表識;表明。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庶人、工、商各守其業以共其上。猶恐具有墜失也,故為車服、旗章以旌之。”
韋昭註:“旌,表也。車服、旗章,上下有等,所以章別貴賤,為之表識也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建象魏之兩觀,旌六典之舊章。”
薛綜註:“旌,表也。言所以立兩觀者,欲表明六典舊章之法。”
唐元結《浯溪銘》:“溪古地荒,蕪沒已久,命曰浯溪,旌吾獨有。人誰知之,銘在溪口。”
清馮桂芬《遊祁陽浯溪記》:“字從吾者,旌獨有也。”
4.識別。
唐孟郊《旅次湘沅有懷靈均》詩:“側聆故老言,遂得旌賢愚。”
5.表彰。
《左傳·莊公二十八年》:“若使太子主曲沃,而重耳、夷吾主蒲與屈,則可以威民而懼戎,且旌君伐。”
杜預註:“旌,章也。”
三國魏曹操《表論田疇功》:“疇文武有效,節義可嘉,誠應寵賞,以旌其美。”
唐李衢《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》詩:“錫瑞來豐歲,旌賢入貢辰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九:“不惟氈殺之條,原情可免;又且矢誌之事,孝行可旌。”
6.古代使者所持的節。參見“旌節”。
7.發揮。參見“旌智”。
8.通“精”。參見“旌密”。
阅读:155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