拗
拗字的筆畫:8畫;
I
·o
ㄠˇ
〔《廣韻》於絞切,上巧,影。〕
1.拉折;折斷。
《尉繚子·制談》:“將已鼓,而士卒相囂,拗矢,折矛,拖戟,利後發,戰有此數者,內自敗也。”
《樂府詩集·橫吹曲辭五·折楊柳枝歌》:“上馬不捉鞭,反拗楊柳枝。”
魯迅《故事新編·采薇》:“伯夷一面吹,一面拗,終於拗下一角來,連忙塞進嘴裏去。”參見“拗斷”。
2.轉折;彎轉。
清何紹基《灘行》詩:“山轉灘正拗,灘吼風又作。”
魯迅《朝花夕拾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:“讀到這裏,他總是微笑起來,而且將頭仰起,搖著,向後面拗過去,拗過去。”
3.方言。舀。
《西遊記》第二五回:“把清油拗上一鍋,燒得滾了,將孫行者下油鍋紮他一紮。”
II
ào
ㄠˋ
〔《古今韻會舉要》於教切,去效〕
1.不順。
唐元稹《哭女樊四十韻》:“和蠻歌字拗,學妓舞腰輕。”一本作“拗”。
清俞樾《茶香室叢鈔·竹徑遇幽處》:“上句既拗,下句亦拗,所以對‘禪房花木深’。‘遇’與‘花’皆拗故也。”如:拗口;拗口令。
2.違反。
唐韓愈《答孟郊》詩:“古心雖自鞭,世路終難拗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三二:“若是見入井後不惻隱,見可羞惡而不羞惡,便是拗了這箇道理,這便是罔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一○四回:“平時一家都怕他的,雖是段太公也不敢拗他,所以這件事一說便成。”
王西彥《黃昏》:“但‘王法’終究是不可拗的,還是讓一群不講理的‘北佬兒’用巨大的鐵鍬掘的掘、埋的埋掉了。”
3.撬;扳。
前蜀貫休《偶作》詩:“口如暴死人,鐵尺拗不開。”
III
niù
ㄋ〡ㄡˋ
〔《集韻》於交切,平爻,影。〕
1.狠強;固執。
宋趙叔向《肯綮錄·俚俗字義》:“狠強曰拗。”自註:“音靿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二十:“大概江西人好拗,人說臭,他須要說香。”
元嶽伯川《鐵拐李》第一摺:“赤緊的官長又廉,曹司又拗,我便是好令史,怎禁他三遍家取招。”
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二部第十二章:“你不知道,人老了,性子越來越拗了。他們心裏鑽住一點,九牛二虎拽不過來。”
2.向相反或不順的方向扭轉。
《朱子全書》卷八:“如自家欲為善,後面又有箇人在這裏拗你莫去為善;欲惡惡,又似有箇人在這裏拗你莫要惡惡。此便是自欺。”
《醒世恒言·薛錄事魚服證仙》:“眾人再三解說,夫人終是不聽。拗他不過,隻得依著,停下少府在床,謹謹看守。”
夏衍《秋瑾傳》序幕:“黃七虎本來已經夠霸了,今年進了教,你還能跟他拗?”張天翼《春風》五:“﹝丁老師﹞裝著卓別林的姿勢往門口一擺一擺地走。兩腳使勁拐成一個‘八’字形,連膝踝都拗得發痛。”
IV
yù
ㄩˋ
〔《集韻》乙六切,入屋,影。〕
抑制。參見“拗怒”。
阅读:151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