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衡

衡字的筆畫:16畫;

héng

ㄏㄥˊ

〔《廣韻》戶庚切,平庚,匣。〕

1.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。一說穿於牛鼻的橫木。

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:“秋而載嘗,夏而楅衡。”

毛傳:“楅衡,設牛角以楅之也。”

《周禮·地官·封人》:“凡祭祀飾其牛牲,設其楅衡。”

鄭玄註:“鄭司農雲:‘楅衡所以楅持牛也。’……杜子春雲:‘楅衡,所以持牛令不得抵觸人。’玄謂楅設於角,衡設於鼻,如椵狀也。”

賈公彥疏:“恐抵觸人,故須設楅於角。牽時須易制,故設衡於鼻。”

孫詒讓正義:“後鄭以衡別為一物,與楅所設異處,然此義經典未見。”參見“楅衡”。

2.車轅前端的橫木。

漢焦贛《易林·歸妹之益》:“三驪負衡,南取芷香,秋蘭芬馥,盈滿神匱。”

明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舟車》:“凡大車,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;駕則先上兩軸,然後以次間架,凡軾、衡、軫、軛,皆從軸上受基也。”

3.架在屋梁或門窗上面的橫木。即桁條或檁子。

《文選·王延壽〈魯靈光殿賦〉》:“朱鳥舒翼以峙衡,騰蛇蟉虯而遶榱。”

李善註:“衡,四阿之長衡也。”

唐韓愈孟郊《城南聯句》:“紅皺曬檐瓦,黃團繫門衡。”

4.葬具,特指置放明器的木桁。

《禮記·雜記上》:“醴者,稱醴也。甕甒筲衡,實見間,而後折入。”

鄭玄註:“此謂葬時藏物也。衡當為桁,所以庪甕甒之屬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衡者,以大木為桁,置於地,所以庪舉於甕甒之屬。”

5.橫。與“縱”相對。

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古者冠縮縫,今也衡縫。”

顏師古《匡謬正俗》:“《禮》雲:‘古之冠縮縫,今也衡縫。’衡即橫也,不勞借音。”

宋王安石《進字說表》:“衡邪曲直,耦重交折,反缺倒仄,自然之形也。”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八:“臺灣亙閩海中,袤二千八百裏,衡五百裏。”

6.橫。橫亙;橫貫。

《大戴禮記·曾子制言中》:“天下無道,循道而行,衡塗而僨。”
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穀水》:“造築此堨,更開溝渠,此水衡渠,上其水助其堅也。”

7.指橫拿著。

《國語·晉語三》:“穆公衡雕戈出見使者。”

8.橫。橫逆;違逆。

漢袁康《越絕書·越絕計倪內經》:“是故聖人能明其刑而處其鄉,從其德而避其衡。”

9.戰國時連橫之策的省稱。
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故從合則楚王,衡成則秦帝。今釋霸王之業,而有事人之名,臣竊為大王不取也。”

漢揚雄《劇秦美新》:“至政破縱擅衡,並吞六國,遂稱乎始皇。”

金元好問《天門引》:“秦王深居不得近,從破衡成欲誰信。”

10.秤桿;秤。
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先王之制鍾也,大不出鈞,重不過石,律度量衡於是乎生。”

韋昭註:“衡,稱上衡。衡有斤兩之數。”

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國無禮則不正。禮之所以正國也,猶衡之於輕重也。”

11.指稱重量。

晉陸機《演連珠》之二:“是以物勝權而衡殆,形過鏡則照窮。”參見“衡器”。

12.平。

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大夫衡視。”

鄭玄註:“衡,平也。平視,謂視面也。”

13.衡量;比較。

清顧炎武《郡縣論七》:“今則一切歸於其縣,量其沖僻,衡其繁簡,使一縣之用,常寬然有餘。”

清費錫璜《友鷗堂集序》:“當時京師名流,談經濟、稽典故、論理學、衡文章者,必期會於梅花堂。”引申為抗衡;對抗。

清李漁《憐香伴·女校》:“這等巧思誰人想得到,斷然第一無疑了,誰能並定巍然特等,豈區區閨中三友敢相衡。”

14.猶勝。

《三國誌·吳誌·孫策傳》:“舉江東之眾,決機於兩陳之間,與天下爭衡,卿不如我。”

15.準則;標準。
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公平者,職之衡也,中和者,聽之繩也。”

清薛福成《籌洋芻議》:“西洋各國稅額,大較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為衡,又多則有值百取六十者,有值百取百者。”

《老殘遊記·自敘》:“然則哭泣也者,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。其間人品之高下,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。”

朱自清《中國歌謠·歌謠的分類》:“古來徒歌、樂歌之別,近世小曲、自來腔之別,均以音樂為衡。”

16.古代鐘頂的平處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鳧氏》:“鳧氏為鍾……舞上謂之甬,甬上謂之衡。”

清黃生《義府·甬》:“甬謂鐘至肩處,有級而稍高也……衡謂鐘上平處也。”

17.古官名。掌保護巡守山林。
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山立三衡。”

韋昭註:“《周禮》有山虞林衡之官。”參見“衡牧”。

18.古官名。掌稅收。

《管子·巨乘馬》:“穀失於時,君之衡籍而無止。”

馬非百新詮引龐樹典雲:“衡,稅官也……與舟鮫、虞候、祈望,同為官守之名。”

19.眉毛。亦稱眉毛以上或眉目之間的部位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梓人》:“凡試梓飲器,鄉衡而實不盡,梓師罪之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先鄭雲:‘衡謂麋衡也’者,麋,即眉也。”

《漢書·王莽傳上》:“當此之時,公運獨見之明,奮亡前之威,盱衡厲色,振揚武怒,乘其未堅,厭其未發,震起機動,敵人摧折。”

顏師古註引孟康曰:“眉上曰衡。”

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“於是公子仰首降階,忸怩而避,胡老乃揚衡含笑,援琴而歌。”

李賢註:“衡,眉目之間也。”參見“盱衡”。

20.北鬥七星的第五星。

《史記·天官書》“北鬥七星”司馬貞索隱引《春秋運鬥樞》雲:“鬥,第一天樞,第二旋,第三璣,第四權,第五衡,第六開陽,第七搖光。”

《漢書·天文誌》:“衡殷南鬥。”

顏師古註引晉灼曰:“衡,鬥之中央;殷,中也。”
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攝提運衡。”

薛綜註:“衡,玉衡,北鬥中星,主迴轉。”

21.喻指權力中樞;權柄。

三國魏曹冏《六代論》:“至於桓靈,奄豎執衡,朝無死難之臣,外無同憂之國,君孤立於上,臣弄權於下。”

《舊唐書·劉崇望傳》:“時溥與朱全忠爭衡,全忠謀兼徐泗,上表請以重臣鎮徐,乃以崇望守本官,充武寧軍節度使。”

22.古代天文儀器的部件,形如橫管,用以觀測日月星辰。

《書·舜典》:“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璣為轉運,衡為橫簫,運璣使動於下,以衡望之,是王者正天文之器,漢世以來,謂之渾天儀者是也。”

《宋史·天文誌一》:“渾儀之制……置望筩橫簫於遊儀中,以窺七曜之行,而知其躔離之次者,此謂衡也。”

23.古代用以使冠冕固著於髮上的簪。

《周禮·天官·追師》:“掌王後之首服,為副編次追衡笄。”

鄭玄註:“衡,維持冠者。”

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袞、冕、黻、珽、帶、裳、幅、舄、衡、紞、紘、綖,昭其度也。”

24.古代樓殿邊上的欄桿。

《史記·袁盎晁錯列傳》:“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百金之子不騎衡,聖主不乘危而僥幸。”

裴駰集解引如淳曰:“衡,樓殿邊欄楯也。”

唐劉禹錫《觀市》:“是日倚衡而閱之,感其盈虛之相尋也速,故著於篇雲。”

25.衡山。

《書·禹貢》:“荊及衡陽惟荊州。”

孔傳:“北據荊山,南及衡山之陽。”

唐韓愈《送廖道士序》:“南方之山,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數,獨衡為宗。”

26.衡水。

南朝宋劉義恭《艷歌行》:“求思望襄澨,歎息對衡渚。”

宋賀鑄《青玉案》詞:“碧雲冉冉衡臯暮,綵筆空題斷腸句。”

27.即荇。水草名。

28.同“蘅”。香草名。

《楚辭·九歌·山鬼》:“被石蘭兮帶杜衡,折芳馨兮遺所思。”

《文選·宋玉〈風賦〉》:“獵蕙草,離秦衡。”

李善註:“衡,杜衡也。”

《廣雅·釋草》“楚蘅,杜蘅也”清王念孫疏證:“《爾雅》:‘杜,土鹵。’郭註雲:‘杜衡也,似葵而香。’衡,與蘅同。”

29.通“珩”。佩玉上部的橫杠,用以繫璜和沖牙。

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寡人之國,五分而不能操其二,是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,以是與天子提衡爭秩於諸侯,為之有道乎?”馬非百新詮:“‘衡’亦有作‘珩’者……張之象釋之雲:‘提,舉也。珩,佩玉也,所以飾行止也。行止之飾相同,故可以互相平行。’”

《大戴禮記·保傅》:“下車以珮玉為度,上有雙衡,下有雙璜、沖牙,玭珠以納其間,琚瑀以雜之。”

30.姓。

漢有衡胡。見《漢書·儒林傳》。

阅读:3492

●衡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