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面

面字的筆畫:9畫;

(參見麵)

miàn

ㄇ〡ㄢˋ

〔《廣韻》彌箭切,去線,明。〕

1.臉;頭的前部。

《墨子·非攻中》:“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。鏡於水,見面之容;鏡於人,則知吉與兇。”

唐元稹《遣春》詩之十:“三杯面上熱,萬事心中去。”

魯迅《仿徨·傷逝》:“況且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面,短髮都粘在腦額上。”參見“面豆”。

2.臉色。指面部表情。

《易·革》:“君子豹變,小人革面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小人革面者,小人處之但能變其顏面容色順上而已。”
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諫於其君而不受,則怒,悻悻然見於其面。”

唐韓愈《送殷員外序》:“今子使萬裏外國,獨無幾微出於言面,豈不真知輕重大丈夫哉。”

3.謂神色表現在臉上。

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君子之於子,愛之而勿面,使之而勿貌。”

楊倞註:“面、貌,謂以顏色慰悅之,不欲施小惠也。”

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:“勿面,謂不形見於面。”

4.容顏;相貌。

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狄人歸其元,面如生。”

唐韓愈《送窮文》:“命窮,影與形殊,面醜心妍。”

前蜀韋莊《女冠子》詞:“依舊桃花面,頻低柳葉眉。”

5.面具;假面。

漢賈誼《新書·匈奴》:“上使樂府幸假之《但樂》,吹簫鼓鞀,倒挈面者更進,舞者、蹈者時作,少閒擊鼓,舞其偶人。”

盧文弨校註:“面,假面也。”

《晉書·朱伺傳》:“夏口之戰,伺用鐵面自衛。”

《舊唐書·音樂誌二》:“舞者八十人,刻木為面,狗喙獸耳,以金飾之。”

6.當面;親自。
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可與公子面相見,盟,樂飲而罷兵。”

唐韓愈《送侯參謀赴河中幕》詩:“又欲面言事,上書求詔徵。”

宋範仲淹《南京書院題名記》:“真宗皇帝為之嘉嘆,面可其奏。”

清浦松齡《聊齋誌異·胭脂》:“生冤氣填塞,每欲與女面相質。”參見“面命”。

7.前;面前。

《書·顧命》:“大輅,在賓階面,綴輅,在阼階面。”

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:“上大夫相見以羔,飾之以布,四維之結於面,左頭如麛執之。”

鄭玄註:“面,前也。繫聯四足交出背上於胸前結之也。”

《文選·潘嶽〈閑居賦〉》:“陪京泝洛,面郊後市。”

李善註:“《周禮》曰:面朝後市。

鄭玄《儀禮》註曰:‘面,前也。’”

8.見;會面。

《左傳·昭公六年》:“固請見之,見,如見王,以其乘馬八匹私面。”

杜預註:“私見鄭伯。”

《禮記·聘義》:“君親禮賓,賓私面私覿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私面,謂私以己禮面見主國之卿大夫也……面,亦見也。”

宋蘇軾《朝辭赴定州論事狀》:“而使聽政之初,將帥不得一面天顏而去。”

林紓《贈馬通伯先生序》:“餘居京師十年,出面士流,鹹未敢與之言文。”

9.向;對著。

《易·說卦》:“聖人南面而聽天下,向明而治。”

《周禮·夏官·撢人》:“使萬民和說而正王面。”

鄭玄註:“面,猶鄉也。使民之心曉而正鄉王。”

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:“齊威王、宣王用孫子、田忌之徒,而諸侯東面朝齊。”

南朝宋謝惠連《泛湖歸出樓中望月》詩:“憩榭面曲汜,臨流對迴潮。”
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一回:“當下請在一間草屋內,是楊執中修葺的一個小小的書屋,面著一方小天井。”

魯迅《華蓋集續編·記念劉和珍君》:“真的猛士,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,敢於正視淋灕的鮮血。”參見“面乙”。

10.平面。幾何學稱線移動形成的形跡,有長、寬,沒有厚。

《墨子·大取》:“方之一面,非方也。”

張純一集解:“方之一面,如方冪,無厚,非同六面之方體。”

11.物體的表面。
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客馮面而蛾傅之。”

孫詒讓間詁:“面,謂城四面。”

《漢書·食貨誌下》“今半兩錢法重四銖,而姦或盜摩錢質而取鎔”顏師古註引三國魏如淳曰:“民盜摩漫面而取其鋊,以更鑄作錢也。”

前蜀毛文錫《虞美人》詞:“鴛鴦對浴銀塘暖,水面蒲梢短。”

潘漠華《鄉心》:“鞋面是有點破了。”

12.正面。和“背”相對。

南朝梁陶弘景《古今刀劍錄》:“﹝帝啟﹞鑄一銅劍,長三尺九寸……上刻二十八宿,文有背面,面文為星辰,背記山川日月。”

《資治通鑒·陳宣帝太建十三年》:“隋主患之,更鑄五銖錢,背、面、肉、好,皆有周郭。”

胡三省註:“錢之文為面,其漫為背。”

13.表示方位,方向。
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疏束樹木,令足以為柴摶,毋前面樹。”

《後漢書·段熲傳》:“湟中義從羌悉在何面?今日欲決死生。”

《資治通鑒·後梁均王貞明三年》:“秋,七月,庚戌,蜀主以桑弘誌為西北面第一招討,王宗宏為東北面第二招討,己未,以兼中書令王宗侃為東北面都招討,武信節度使劉知俊為西北面都招討。”

14.方面;範圍。

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:“而漢王之將,獨韓信可屬大事,當一面。”
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曹靖華》:“但我們這面,亦頗有新作家出現。”

毛澤東《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》四:“應當肯定,不論國際、國內、黨內形勢,都是光明面占優勢,黑暗面占劣勢。”

15.指部位。
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三:“何處疼,那面疼,都俺沒理會。”

16.鋪;攤。

郭沫若《後悔》:“不錯,還是買mattress的好,白天可以收起來,晚上再面起來睡覺。”按,mattress,大墊褥。

郭沫若《星空·孤竹君之二子》:“青草面著這麽柔軟的寢床,楊柳張著那麽輕輕的羅帳。”

郭沫若《今津紀遊》二:“又聰明又經濟的日本國民常常輦些細碎的石子來面在街上。”

17.砌。

明徐弘祖《題小香山梅花堂》詩序:“堂後削石為壁,刓石為池,面石為軒。”

18.古代秦國法律術語。指陪同秦使的他國儀仗人員。

睡虎地秦墓竹簡《法津答問》:“可(何)謂‘篋面’?‘篋面’者,耤(藉)秦人使,它邦耐吏、行旞與偕者,命客吏曰‘篋’,行旞曰‘面’。”

19.量詞。表示物體的數量。多用於扁平的或能展開的物件。

《隋書·禮儀誌三》:“後齊定令,親王、公主、太妃、妃及從三品已上喪者,借白鼓一面,喪畢進輸。”

前蜀貫休《古鏡詞》:“我有一面鏡,新磨似秋月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二二回:“且叫取一面枷來釘了,禁在牢裏。”

20.量詞。指見面的次數。

《水滸傳》第三三回:“今日天賜,幸得哥哥到此,相見一面,大稱平生渴仰之思。”如:見過一面。

21.通“偭”。背,相背對。
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﹝項王﹞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,曰:‘若非吾故人乎?’馬童面之。”

裴駰集解引張晏曰:“以故人故,難視斫之;故背之。”

《漢書·張歐傳》:“上具獄事,有可卻,卻之;不可者,不得已,為涕泣,面而封之。”

顏師古註:“面謂偝之也,言不忍視之,與呂馬童面之同義。”

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故智者面而不思。”

李賢註:“面,偝也。”

22.通“勉”。勉力。參見“面稽”。

23.通“湎”。沈迷於酒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十六經·三禁》:“剛強而虎質者丘,康沈而流面者亡。”

24.同“麵”。

阅读:3066

●面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