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正殿

ok8.org > 詞典 > 避正殿

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,帝王避離正殿,表示自我貶責,以期消災彌難。

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今卬等又重逆無道,燒宗廟,鹵禦物,朕甚痛之。朕素服避正殿,將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。”

《後漢書·鍾離意傳》:“永平三年夏旱,而大起北宮,意詣闕免冠上疏曰:‘伏見陛下以天時小旱,憂念元元,降避正殿,躬自克責,而比日密雲,遂無大潤,豈政有未得應天心者邪?’”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藝文二》:“熙寧六年,有司言日當蝕四月朔,上為徹膳,避正殿。”亦稱“避正堂”、“避正寢”。

《漢書·五行誌下之下》:“太史曰:‘在此月也,日過分而未至,三辰有災,百官降物,君不舉,避移時’……降物,素服也;不舉,去樂也,避移時,避正堂,須時移災復也。”

《隋書·禮儀誌三》:“隋制,諸嶽崩瀆竭,天子素服,避正寢,撤膳三日。”

《宋史·文苑傳四·蘇舜欽》:“陛下當降服、減膳、避正寢,責躬罪己,下哀痛之詔,罷非業之作,拯失職之民。”

宋劉攽《為馮參政久旱待罪表》:“陛下憂勤民瘼,寅畏天明,避正寢而不居,貶常珍而弗禦。”

阅读:1185

●避正殿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