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而

而字的筆畫:6畫;

I

ér

ㄦˊ

〔《廣韻》如之切,平之,日。〕

1.頰毛;鬍鬚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梓人》:“凡攫閷援噬之類必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鱗之而。”

戴震補註:“頰側上出者曰之,下垂者曰而,鬚鬣屬也。”

2.如同。

《詩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,垂帶而厲;彼君子女,卷髮如蠆。”

鄭玄箋:“而,亦如也。”

《荀子·仲尼》:“財利至,則言善而不及也。”

楊倞註:“而,如也。”

漢劉向《新序·雜事三》:“諺曰:‘有白頭而新,傾蓋而故。’”宋司馬光《答韓秉國書》:“然則虛者固不為空洞無物,靜者固不謂兀然而木石也。”

3.代詞。你;你的。

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“嗟爾朋友,予豈不知而作。”

鄭玄箋:“而,猶女也。”

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是而子殺余之弟也。”

杜預註:“而,女也。”

《史記·曹相國世家》:“若歸,試私從容問而父。”

唐柳宗元《貞符》:“小屬而支,大生而孥,愷悌祗敬,用底於理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翩翩》:“而家小郎子,大不端好。”

4.代詞。他;他的。
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僖侯曰:‘尚浴免則有當代者乎?’左右對曰:‘有。’僖侯曰:‘召而來。’”陳奇猷集釋:“而,猶其也。”

《韓非子·二柄》:“為人者陳而言,君以其言授之事,專以其事責其功。”

5.代詞。這個;那個。

《穆天子傳》卷一:“吾顧見汝,比及三年,將復而野。”

郭璞註:“復返此野而見汝也。”

南朝齊褚澄《褚氏遺書·除疾》:“除疾之道,極其候証,詢其嗜好,察致疾之由來,觀而人之所患,則窮其病之始終也。”

宋李之彥《東谷所見·勸學文》:“惟以金多為榮,不以行穢為辱。屢玷白簡,怡然自如;雖有清議,置之不恤。然司白簡持清議者又未必非若而人也。”

6.連詞。表示並列。猶如,又。

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”

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,至其所不知,不難師於老馬與蟻。”

7.連詞。表示承接。猶就;然後。
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君子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。”
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”

《呂氏春秋·用民》:“夫種麥而得麥,種稷而得稷,人不怪也。”

《公羊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君親無將,將而誅焉。”

唐韓愈《送董邵南序》:“為我弔望諸君之墓,而觀於其市,復有昔時屠狗者乎!”

8.連詞。表示遞進。猶並且。

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,則知明而行無過矣。”
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孫權據有江東,已歷三世,國險而民附,賢能為之用。”

唐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茍愛而知其醜,憎而知其善,善惡必書,斯為實錄。”

9.連詞。表轉折。猶然而,卻。

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數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發於硎。”

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,曲在趙;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,曲在秦。”

唐韓愈《琴操·雉朝飛操》:“當東而西,當啄而飛。”

谷峪《王本巧》:“這莊的人忙而不亂。”

10.連詞。表假設。猶如果。

《左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子產而死,誰其嗣之?”

《呂氏春秋·舉難》:“君不若使人問之,而固賢者也,用之未晚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非國語下·祈死》:“死之長短而在宗祝,則誰不擇良宗祝而擇壽也?”清惲敬《周公居東辯二》:“周公而非聖人則可,周公而聖人也,豈為之哉!”

11.連詞。表因果。猶因而,所以。

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玉在山而草木潤,淵生珠而崖不枯。”

清龔自珍《病梅館記》:“鋤其直,遏其生氣,以求重價,而江浙之梅皆病。”

12.連詞。連接狀語於動詞。現常用於把表示目的、原因、依據、對象的狀語連接到動詞上,與前面“為”、“為了”、“因為”、“由於”、“就”等用語相呼應。

《書·益稷》:“啟呱呱而泣。”

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謼爾而與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爾而與之,乞人不屑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吾恂恂而起。”

魯迅《墳·我之節烈觀》:“刀兵盜賊水旱饑荒,又接連而起。”

《〈艾青詩選〉自序》:“不要為玩弄技巧而寫詩。”

毛澤東《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》第四章:“為了進攻而防禦,為了前進而後退,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,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,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。”

楊朔《征塵》:“電燈,因著電力的不足而散射著黃橙橙的光線。”

13.連詞。用在主語、謂語之間以強調主語,含有“竟然”、“卻”之意。

《詩·鄘風·相鼠》:“相鼠有皮,人而無儀。人而無儀,不死何為?”宋蘇軾《潮州修韓文公廟記》:“匹夫而為百世師,一言而為天下法。”

明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大閹之亂,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,四海之大,有幾人歟?”

14.介詞。到;往。

清黃宗羲《陳乾初墓誌銘》:“其實孕育時,此親生之身,而少而壯而老,亦莫非親生之身。”

魯迅《三閑集·葉永蓁作〈小小十年〉小引》:“總之,許多青年,從東江起,而上海,而武漢,而江西,為革命戰鬥了。”徐遲《狂歡之夜》:“忽然,詩人從中出現了,由小而大,由遠而近。”如:由春而夏,由秋而冬;一而再,再而三。

15.介詞。用,拿。

《荀子·成相》:“欲衷對,言不從,恐為子胥身離兇,進諫不聽,剄而獨鹿棄之江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八》:“而猶以也,謂剄以獨鹿也。古者而與以同義。”

16.助詞。用於句末,表感嘆語氣。

《詩·齊風·著》:“俟我於著乎而,充耳以素乎而,尚之以瓊華乎而。”

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已而!已而!今之從政者殆而!”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籲!漢帝之德,侯其禕而!”唐褚朝陽《五絲》詩:“把酒時伸奠,汨羅空遠而。”

明唐寅《嬌女賦》:“春蛾出蛹,修眉揚而!”

17.助詞。用作形容詞、副詞的後綴。猶然。

《詩·召南·野有死麇》:“舒而脫脫兮,無感我帨兮,無使尨也吠。”

《左傳·文公十七年》:“鋌而走險,急何能擇?”

《史記·日者列傳》:“宋忠、賈誼忽而自失,芒乎無色,悵然噤口不能言。”

18.助詞。用於能願動詞後,類似詞的後綴。

《墨子·尚賢下》:“使天下為善者可而勸也,為暴者可而沮也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墨子一》:“可而猶可以也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去私》:“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:‘南陽無令,其誰可而為之?’”王念孫《讀書雜誌餘編上·呂氏春秋》:“而,猶以也,言誰可以為之也。古者而與以同義,故可以或曰可而。”

19.助詞。用在方位詞前,表示時間、方位、數量的界限。參見“而後”、“而外”、“而上”、“而下”。

20.助詞。用於句中,表示語句的舒緩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·蘇秦謂燕王章》:“孝如增(曾)參,乃不離親,不足而益國……廉如相(伯)夷,乃不竊,不足而益國。”

II

néng

ㄋㄥˊ

〔《集韻》奴登切,平登,泥。〕

通“能”。

1.能夠。

《書·呂刑》:“獄成而孚,輸而孚。”

孫星衍疏:“上‘而’猶能也,下‘而’猶汝也。”

《墨子·尚同中》:“故古者聖王,唯而審以尚同。”

畢沅校註:“而讀與‘能’同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士容》:“士不偏不黨,柔而堅,虛而實。”

高誘註:“而,能也。”

2.能力,才能。

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,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”

郭慶藩集釋:“而字當讀為‘能’,能、而古聲近通用也。”

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若是,則人臣輕職業,讓賢而,安隨其後。”

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荀子二》:“讓賢而即讓賢能,而、能古音近,字通。”

3.安定。

《易·屯》:“天造草昧,宜建侯而不寧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鄭讀而為‘能’,能猶安也。”

高亨《周易大傳今註·屯附考》:“能訓安,實借為寧……言定國家之不寧也。”

阅读:2450

●而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