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
簡體時字的筆畫:7畫;繁體時字筆畫:10畫。
(時,時)
shí
ㄕˊ
〔《廣韻》市之切,平之,禪。〕
1.季節。
《書·堯典》:“乃命羲和,欽若昊天,厤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時。”
唐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惟天之於時亦然,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;是故以鳥鳴春,以雷鳴夏,以蟲鳴秋,以風鳴冬。”
明張居正《賀靈雨表三》:“時過不雨,民失有秋。”
2.指天時。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受時與治世同,而殃禍與治世異。”
3.季度。三個月為一時。
《書·康誥》:“要囚,服念五六日,至於旬時。”
孔傳:“至於十日,至於三月。”
蔡沈集傳:“時,三月。”
4.特指曆法。
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。”
宋程大昌《考古編·正朔二》:“夫子嘗取四代,凡制而折衷之,於時獨欲行夏。”
5.時候;時間。
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學劉公幹體》詩之五:“白日正中時,天下共明光。”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我的家庭》:“那時正是庚子聯軍入京的第三年。”
6.計時單位。時辰。一晝夜的十二分之一。
《周禮·天官·閽人》:“以時啟閉。”
鄭玄註:“時,漏盡。”
《新唐書·呂才傳》:“按法,葬家多取乾、艮二時,乃近夜半,文與禮乖。”
清錢大昕《十駕齋養新錄·二十四時》:“一日分十二時,每時又分為二,曰初,曰正,是為二十四小時。”
7.計時單位。小時。一晝夜的二十四分之一。
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十二章一:“下午五時頃兩部汽車同時出發。”
8.泛指光陰;歲月。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及年歲之未晏兮,時亦猶其未央。”
漢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盍遠跡以飛聲兮,孰謂時之可蓄。”
唐韓愈《秋懷》詩之八:“作者非今士,相去時已千。”
9.適時;合於時宜。
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孔子,聖之時者也。”
趙岐註:“孔子時行則行,時止則止。”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日月光,風雨時,膏露降,五穀孰。”
宋歐陽修《求雨祭漢景帝文》:“縣令至愚,以謂雨澤頗時,民不至於不足。”參見“時燠”。
10.當時;那時。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時舉於秦,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,而相之。可謂不智乎?”唐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汝時尤小,當不復記憶;吾時雖能記憶,亦未知其言之悲也。”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》:“時正六月,日夜總在嚇人高熱中受苦。”
11.指當時的人。
《後漢書·郭太傳》:“甄後不拘細行,為時所毀。”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慕賢》:“時雲:‘丁君十紙,不敵王裒數字。’”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六:“高宗行幸揚州,郡人李易為狀元……時以為王氣所在。”
12.時機;機會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好從事而亟失時,可謂知乎?”明張居正《被言乞休疏》:“古之賢聖豪傑,負才德而不遇時者,多矣。”
13.時運。
《左傳·文公十三年》:“死之短長,時也。”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。”
《花城》1981年第5期:“這真是‘運去金成鐵,時來銅變金!’”
14.時代;時世。
《墨子·兼愛下》:“吾非與之並世同時,親聞其聲,見其色也。”
唐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。”
15.時勢;時局。
南朝宋鮑照《代出自薊北門行》:“時危見臣節,世亂識忠良。”
宋王安石《次韻舍弟常州官舍應客》:“霜雪紛紛上鬢毛,憂時自悔目空蒿。”
清秋瑾《黃海舟中》詩:“濁酒不銷憂國淚,救時應仗出群才。”
16.時尚;時俗。
唐朱慶餘《閨意》詩:“粧罷低聲問夫婿,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唐劉禹錫《效阮公體》詩之一:“少年負誌氣,信道不從時。”
17.借指時王。
宋王安石《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》:“文武佐時慚吉甫,宣王征伐自膚公。”
明葉盛《水東日記·弋謙》:“時石亨為時倚重,偕於尚書治兵土城外。”
18.善,鮮美。
《詩·小雅·頍弁》:“爾酒既旨,爾殽既時。”
毛傳:“時,善也。”
19.處,處於。
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宜於時通,利於處窮,禮信是也。”
王先謙集解引王引之曰:“時亦處也。言既宜於處通,而又利以處窮也。”
20.語法範疇的一種。表示動詞所指動作在什麽時候發生。一般分現在時、過去時和將來時三種。有些語言分得更細。
21.副詞。按時。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”唐元稹《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》:“寒溫必服,藥餌必時。”
宋蘇軾《賜鎮江軍節度使韓絳上表乞致仕不許詔》之二:“其省思慮,時寢食,親近藥餌,以副中外之望。”
22.副詞。及時。
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不時築,而人果竊之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不時築,猶言未及時築之也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明帝紀》:“及宣王至遼東,霖雨,不得時攻。”
宋朱熹《答楊宗卿書》:“吏事匆匆,報謝不時,足下勿過。”
23.副詞。有時。
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“如彼飛蟲,時亦弋獲。”
朱熹集傳:“言己之所言或亦有中,猶曰千慮而一得也。”
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:“﹝高祖﹞時飲醉臥,武負、王媼見其上常有怪。”
唐杜甫《自閬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》之三:“行色遞隱見,人煙時有無。”
宋歐陽修《蝶戀花》詞:“花裏黃鶯時一弄,日斜驚起相思夢。”
24.副詞。兩個“時”字叠用,表示時而這樣,時而那樣。
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,時大時小。”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往來轉徙,時至時去。”
巴金《寒夜》二五:“他的身體仍舊是時好時壞。”
25.副詞。時常;經常。
《史記·呂太後本紀》:“時與出遊獵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六:“時聞洞中泉滴聲,良久一滴,清如金石。”
孫犁《秀露集·讀〈蒲柳人家〉》:“紹棠寫愛情,時有新意。”
26.副詞。特意。
《舊唐書·姚崇傳》:“其冬,曲赦京城,敕文時標誨名,令決杖一百,配流嶺南。”
27.連詞。相當於“而”。
《漢書·張釋之傳》:“吾獨不得廉頗、李牧時為吾將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書九》:“時讀為而,言吾獨不得廉頗、李牧而為將也。”
28.語氣詞。表停頓,相當於“呵”。
宋無名氏《錯立身》戲文第五齣:“你明日若不去時,教你從前作過事,沒興一齊來。”
元白樸《寄生草·飲》曲:“長醉後方何礙,不醒時有甚思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五五回:“既是如此說時,你三人可就京師甲仗庫內,不拘數目,任意選揀衣甲盔刀,關領前去。”
29.通“是”。此;這。
《書·無逸》:“自時厥後立王,生則逸。”
孔傳:“從是三王各承其後而立者,生則逸豫無度。”
唐元稹《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》:“粵余何功,時帝之力。”
宋沈遘《西京左藏庫副使楊文廣可供備庫使》:“而朕為知人,則時乃之功矣。”
30.通“承”。順承。
《詩·周頌·賚》:“時周之命,於繹思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時與承一聲之轉,古亦通用……周受天命,而諸侯受封於廟者,又將受命於周。‘時周之命’即承周之命也。”
31.通“承”。承受,接受。
漢劉向《新序·雜事二》:“﹝青蛉﹞蜚翔乎天地之間,求蚊虻而食之,時甘露而飲之。”
32.通“跱”。止息;停止。
《詩·大雅·綿》:“曰止曰時,築室於茲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毛詩中》:“時亦止也,古人自有複語耳……棲止謂之時,居止謂之時,其義一也。”
33.通“伺”。等候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
邢昺疏:“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也。”
《北史·藝術傳上·王早》:“早曰:‘今日申時必大雨。’比至未,猶無片雲,帝召早詰之。
早曰:‘願更少時。’”元王禎《農書》卷五:“時其飢飽,以適其性情。”
清薛福成《援越南議下》:“宜亟令滇粵諸帥,稍分餉項,運濟永福,時其闕乏而資給之。”
34.通“伺”。侍候;侍奉。
宋陳亮《何少嘉墓誌銘》:“仲兄大雅以疾不涉事,少嘉時其起居,使得徜徉以自養疾。”
35.通“司”。掌管。參見“時夜”。
36.通“蒔”。種植。
《書·舜典》:“汝後稷,播時百穀。”
孫星衍註引鄭玄曰:“時,讀曰蒔。”
《孔子家語·五帝德》:“播時百穀,嘗味草木。”
宋王禹偁《擬封田千秋為富民侯制》:“無使後稷播時百穀,獨美於前代也。”
37.姓。
漢有時苗。見《三國誌·魏誌·常林傳》裴松之註。
阅读:225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