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佛字的筆畫:7畫;
(參見彿)
I
fó
ㄈㄛˊ
〔《廣韻》符弗切,入物,奉。〕
1.佛陀的簡稱。本義為“覺”。佛教徒用為對其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尊稱。
晉袁宏《後漢紀·明帝紀下》:“浮屠者,佛也。西域天竺有佛道焉。佛者,漢言覺,將悟群生也。”
《魏書·釋老誌》:“所謂佛者,本號釋迦文者,譯言能仁。”
宋程大昌《演繁露·佛牙》:“予固不嘗見佛,亦不嘗見其指骨。”
清梁紹壬《兩般秋雨盦隨筆·佛誕》:“《春秋》:‘莊七年夏四月辛卯夜,恆星不見,夜中星隕如雨。’相傳是日為佛降生之日。”
2.泛指佛經中所說的一切佛陀。
《魏書·釋老誌》:“釋迦前有六佛,釋迦繼六佛而成道,處今賢劫。”
清周亮工《書影》卷十:“六祖衣傳自達磨,本西方諸佛授法信器。”
3.佛教徒稱修行圓滿而成道者。
宋樓鑰《姜子謙以試邑鍾離請益》:“叔笑曰:‘汝既做了知縣,更望做佛耶?’”蘇曼殊《有懷》詩之二:“生天成佛我何能?幽夢無憑恨不勝。”
4.比喻慈悲的人。
宋呂祖謙《呂氏家塾記》:“宋余崇守九江,秋不雨,舉家蔬食,為民禱祈而雨,遂有秋。民舉手加額,呼余為佛。”
5.佛像。
《南史·張暢傳》:“﹝張淹﹞逼郡吏燒臂照佛。”
唐杜甫《飲中八仙歌》:“蘇晉長齋繡佛前,醉中往往愛逃禪。”
明無名氏《如夢錄》:“鐵塔寺名祐國寺……內正殿五間,中立接引銅佛一尊。”
6.佛教;佛學。
唐韓愈《論佛骨表》:“伏以佛者,夷狄之一法耳。”
宋孫奕《履齋示兒編·總說·六經無真字》:“故佛之敢入中國者,乃在於經籍焚滅之久,禮義衰微之末,二百餘年而後始至也。”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俄羅斯事輯》:“其人用天主教,欲殺佛。”
7.佛經。
宋樓鑰《姜子謙以試邑鍾離請益》:“前輩有為縣公,退以貫珠誦佛。”
II
fú
ㄈㄨˊ
〔《集韻》敷勿切,入勿,敷。〕
見“仿佛”。
III
fú
ㄈㄨˊ
〔《集韻》符勿切,入勿,奉。〕
1.見“佛鬱”。
2.通“拂”。逆轉;拗轉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獻鳥者佛其首,畜鳥者則勿佛也。”
孔穎達疏引王肅曰:“佛謂取首戾轉之,恐其喙害人也。”
3.通“拂”。違背,乖逆。
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其施之也悖,其求之也佛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佛,本又作‘拂’,扶弗反。”
《文選·東方朔〈非有先生論〉》:“夫談者有悖於目而佛於耳,謬於心而便於身者。”
李善註:“字書曰:佛,違也。”
IV
bó
ㄅㄛˊ
〔《集韻》薄沒切,入沒,並。〕
通“勃”。
興起貌。
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奧窔之間,簟席之上,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,佛然平世之俗起焉。”
楊倞註:“佛讀為‘勃’。勃然,興起貌。”
V
bì
ㄅ〡ˋ
〔《集韻》薄宓切,入質,並。〕
1.見“佛肸”、“佛貍”。
2.通“弼”。輔助。
《詩·周頌·敬之》:“佛時仔肩,示我顯德行。”
鄭玄箋:“佛,輔也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鄭音弼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古‘弼’字其音均與‘佛’近,故‘弼’可借作‘佛’也。”一說,佛訓為“大”。
《詩·周頌·敬之》“佛時仔肩”毛傳:“佛,大也。”參閱清錢大昕《潛研堂集·答問》。
阅读:248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