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國三公
【成語】:一國三公
【拼音】:yī guó sān gōng
【解釋】:公: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。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權不統一,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。
【出處】: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”
【示例】:武夫當道勢洶洶,~誰適從。 ★蔡東藩、許廑父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七十四回
【近義詞】:政出多門
【反義詞】:
【語法】:作賓語、定語;指政出多門
【英文】:state with three rulers
【成語故事】:春秋時期,晉獻公寵幸驪姬,欲廢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。驪姬設法把申生、重耳、夷吾送到邊疆鎮守,派土偽為他們建城堡,土偽十分為難,隻好草草了事,說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,不知道聽誰的好。不久晉獻公殺申生,重耳與夷吾外逃
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孤裘尨茸,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”唐劉知幾《史通·忤時》:“十羊九牧,其令難行;一國三公,適從何在?”
《資治通鑒·東昏侯永元元年》:“一國三公猶不堪,況六貴同朝,勢必相圖,亂相作矣。”
蔡東藩許廑父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七四回:“武夫當道勢洶洶,一國三公誰適從。”
阅读:149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