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闇

闇字的筆畫:17畫;

I

àn

ㄢˋ

〔《廣韻》烏紺切,去勘,影。〕

1.晦暗;不亮。

《周禮·春官·視祲》:“五曰闇,六曰瞢。”

孫詒讓正義引俞樾曰:“闇即《春秋》所謂晦也。

僖十五年己卯晦,成十六年甲午晦,《公羊傳》並曰:‘晦者何?冥也。’是其事也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期賢》:“明火不獨在乎火,在於闇。”

高誘註:“闇冥無所見,火乃光耳。故曰‘在於闇’也。”

唐鮑溶《鳴雁行》:“月闇風悲欲下天,不知何處容棲息。”

清陳夢雷《西郊雜詠》之二:“餘光闇將夕,零露沾我衣。”

2.指天未明時。

《禮記·禮器》:“季氏祭,逮闇而祭,日不足,繼之以燭。雖有強力之容,肅敬之心,皆倦怠矣。”

孔希旦集解:“闇,未昧爽也。”

3.愚昧;昏亂。

《國語·晉語二》:“除闇以應外謂之忠,定身以行事謂之信。”

韋昭註:“去己闇昧之心以應外,謂之忠。”

晉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嗟主闇而臣嫉,禍於何而不有。”

嚴復《救亡決論》:“因於西洋最要之理財一學,從未問津,致一是雲為,自虧自損,病民害國,闇不自知。”

4.深。

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善用兵者感忽悠闇,莫知其所從出。”

梁啟雄簡釋引劉師培補釋:“則闇有‘深’義。悠闇者,即深遠之義也……此言善用兵者,其術隱微而深遠,故下言‘莫知其所從出’也。”

5.深黑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雜說》:“凡潢紙滅白便是,不宜太深,深則年久色闇也。”

6.不明瞭;不瞭解。

《墨子·修身》:“事無終始,無務多業;舉物而闇,無務博聞。”

南朝梁江淹《雜體詩·效許詢〈自序〉》:“張子闇內機,單生蔽外像。”

梁啟超《中國史敘論》第五節:“此西人闇於東方情實,謬誤之談也。”

7.暗中;私下裡。

漢司馬相如《封禪文》:“且天為質,闇示珍符,固不可辭。”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時人以謂山濤不學孫吳,而闇與之理會。

王夷甫亦歎雲:‘公闇與道合。’”後蜀歐陽炯《鳳樓春》詞:“倚欄顒望,闇牽愁緒,柳花飛起東風。”

8.湮沒;埋沒。

《後漢書·班彪傳上》:“由是《乘》、《檮杌》之事遂闇,而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獨章。”

李賢註:“不行於時為闇也。其書今亡。”

清王士禛《懷古詩·轅固裏》:“漢初尚黃老,儒術闇不章。”

9.蒙蔽;遮蔽。

《荀子·不茍》:“不下比以闇上,不上同以疾下。”

楊倞註:“闇上,掩上之明也。”
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江水二》:“淵上橘柚蔽野,桑麻闇日。”

宋陳師道《蔔算子》詞:“雪闇嶺頭雲,竹冷溪邊樹。”

II

ān

1.見“諒闇”。

2.通“諳”。熟悉,瞭解。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任命》:“識機神者,瞻無兆而弗惑;闇休咎者,觸強弩而不驚。”

晉夏侯湛《東方朔畫贊》:“經目而諷於口,過耳而闇於心。”

III

y·n

〡ㄢˇ

〔《集韻》鄔感切,上感,影。〕

通“奄”。

忽然。
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率乎直指,闇乎反鄉。”

《文選·傅毅〈舞賦〉》:“翼爾悠往,闇復輟已。”

李善註:“闇,猶奄也。古人呼闇,殆與奄同。

《方言》曰:‘奄,遽也。’”參見“闇忽”。

IV

yīn

〡ㄣ

〔《集韻》於金切,平侵,影。〕

通“瘖”。

緘默不語。

《穀梁傳·文公六年》:“上泄則下闇,下闇則上聾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穀梁傳》:“‘闇’與‘瘖’同·‘上泄則下瘖’,謂君泄臣言,則臣莫敢言也;‘下瘖則上聾’,謂臣不言,則君無所聞也。”

阅读:1257

●闇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