僂
簡體僂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僂字筆畫:13畫。
(僂,僂)
I
lǚ
ㄌㄩˇ
〔《廣韻》力主切,上麌,來。〕
1.駝背;佝僂。
《穀梁傳·成公元年》:“冬十月,季孫行父禿,晉郤克眇,衛孫良夫跛,曹公子手僂,同時而聘於齊。
齊使禿者禦禿者,使眇者禦眇者,使跛者禦跛者,使僂者禦僂者。”
《史記·晉世家》:“郤克僂。”
2.泛指身體彎曲。
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顧而見人,黑而上僂。”
杜預註:“上僂,肩傴。”
《漢書·蔡義傳》:“義為丞相時年八十餘,短小無須眉,貌似老嫗,行步俛僂。”
顏師古註:“僂,曲背也。”
柔石《摧殘》:“可是嬰兒仍留在婦人底懷中,她上身向前僂一些,要抱緊一些似的。”
3.使身體彎曲,表示恭敬。
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故其鼎銘雲:一命而僂,再命而傴,三命而俯。”
晉潘尼《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》詩:“俯僂從命,爰恤奚喜。”
唐薛昭《幻影傳·俞叟》:“紫衣僂而揖,若受教之狀。”
王西彥《尋常事》:“洪發佬拘謹地僂著腰。”
4.泛指彎曲,屈曲。參見“僂數”。
5.迅速;立刻。
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彼寶也者,衣之不可衣也,食之不可食也,賣之不可僂售也。”
雲夢秦簡《為吏之道》:“吏有五失……四曰受令不僂。”
《公羊傳·莊公二四年》:“夫人不僂,不可使入。”
何休註:“僂,疾也。
齊人語。”
II
lóu
ㄌㄡˊ
〔《廣韻》落侯切,平侯,來。〕
1.見“佝僂病”。
2.見“僂儸”。
III
li·
ㄌ〡ㄡˇ
〔《集韻》力九切,上有,來。〕
喪車的裝飾物。
《莊子·達生》:“自為謀,則茍生有軒冕之尊,死得於腞楯之上、聚僂之中則為之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餘編·莊子》:“聚僂謂柩車飾也。眾飾所聚,故曰聚僂,亦以其形中高而四下,故言僂也。”
《集韻·上有》:“蔞,喪車飾也。或作‘僂’……通作‘柳’。”
阅读:101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