躁
躁字的筆畫:20畫;
zào
ㄗㄠˋ
〔《廣韻》則到切,去號,精。〕
1.急疾;迅速。
《易·說》:“為決躁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周易下》:“決、躁皆疾也。象雷之迅,故為決躁。
《說文》:‘趮,疾也。’趮與躁同。”
2.急躁;浮躁。
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侍於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而言謂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;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。”
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也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養生論》:“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。”
唐韓愈《答呂毉山人書》:“少安無躁。”
吳組緗《山洪》六:“縣長喜歡點排場,脾氣躁,一句話不對,就冒火。”
3.急切;汲汲。
晉葛洪《抱樸子·逸民》:“然俗之所患者,病乎躁於進趨,不務行業耳,不苦於安貧樂賤者之太多也。”
宋司馬光《言張田第二狀》:“臣願陛下必選忠厚方正實有治行者為之,其飾偽行險、躁於進取,如田比者,皆不可用也。”
明馮夢龍《古今譚概·癡絕·貪癡》:“﹝廬山道士﹞晚節服餌丹砂,躁於沖舉。”
清和邦額《夜譚隨錄·小手》:“我本欲報汝家數千金,以時未至,故不無少俟。今既不能耐,不得不躁為之。”
4.擾動;跳動。
《文子·九守》:“人受天地變化而生……八月而動,九月而躁,十月而生。”
漢張仲景《傷寒論·壞病》:“太陽病,以火燻之,不得汗,其心必躁。”
唐孟郊《長安羈旅行》:“直木有恬翼,靜流無躁鱗。”
5.動亂;不安定。
《逸周書·謚法》:“好變動民曰躁。”
《韓非子·亡徵》:“君不肖而側室賢,太子輕而庶子伉,官吏弱而人民桀,如此則國躁。國躁者,可亡也。”
6.通“劋”。狡猾,狡詐。
《荀子·富國》:“汙者皆化而脩,悍者皆化而願,躁者皆化而愨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三》王引之曰:“躁讀為劋,劋謂狡猾也。
《方言》曰:劋,獪也。
秦晉之間曰獪,楚謂之劋。劋與躁古字通。”
《韓非子·難言》:“言而近世,辭不悖逆,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;言而遠俗,詭躁人間,則見以為誕。”
7.通“燥”。乾燥。
《老子》:“躁勝寒,靜勝熱,清靜以為天下正。”
馬敘倫校詁:“躁,《說文》作趮,今通作躁。此當作燥,《說文》曰乾也。”
8.通“懆”。貪。參見“躁欲”。
9.通“操”。參見“躁切”、“躁蹙”。
10.用同“臊”。
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七回:“那日他舅子來家,那鸚哥看見就叫喚:‘丫頭,姐姐要水哩,姐夫要下房。’躁的他婆子通紅的臉,越吆喝,他越叫喚。”
阅读:177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