噬
噬字的筆畫:16畫;
shì
ㄕˋ
〔《廣韻》時制切,去祭,禪。〕
亦作“唑”。
1.啗食;吃。
《易·噬嗑》:“噬臘肉,遇毒。”
《文選·左思〈蜀都賦〉》:“戟食鐵之獸,射噬毒之鹿。”
劉逵註:“有神鹿兩頭,主食毒草,名之食毒鹿。”
清姚鼐《祭劉海峰先生文》:“甘噬乾臘,寧遺腴旨?”
2.嚙啃;咬。
《左傳·哀公十二年》:“國狗之瘈,無不噬也。”
《文選·左思〈魏都賦〉》:“蔡莽螫剌,昆蟲毒噬。”
李周翰註:“噬,咬也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如是我聞三》:“奴子劉琪,畜一牛一犬,牛見犬輒觸,犬見牛輒噬。”
陳學昭《工作著是美麗的》上卷二四:“悔恨和悲痛,噬著她的心,無以自慰,無以自解。”
3.侵吞。
《新唐書·蕭蒿傳》:“會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及燭龍莽布支陷瓜州……於時悉諾邏恭祿威憺諸部,吐蕃倚其健噬邊。”
4.逮,及。一說為發語詞,無義。
《詩·唐風·有杕之杜》:“彼君子兮,噬肯適我。”
毛傳:“噬,逮也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噬,《韓詩》作‘逝’。逝,及也。”
朱熹集傳:“噬,發語辭。”
阅读:164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