趺
趺字的筆畫:11畫;
fū
ㄈㄨ
〔《廣韻》甫無切,平虞,非。〕
1.同“跗”。腳背。
《北史·藝術傳下·馬嗣明》:“嗣明為灸兩足趺上各三七壯,便愈。”
宋歐陽修《送方希則序》:“余雖後進晚出,而掎裳、摩趺、攘臂以遊其間,交者固已多矣。”
謝覺哉《乘輪繞鼓浪嶼》詩:“春風一舸繞明珠,霧作釵鬟浪作趺。”
2.同“跗”。腳。
唐楊巨源《紅線傳》:“田親家翁止於帳內,鼓趺酣眠。”
宋蘇軾《菩薩蠻·詠足》詞:“偷穿宮樣穩,並立雙趺困。”
清余懷《板橋雜記·麗品》:“顧喜,一名小喜,性情豪爽,體態豐華,趺不纖妍,人稱為顧大腳。”
清無名氏《亡國恨·繯傑》:“俺精魂難補助,隻落得地下頓雙趺。”
3.同“跗”。腳印。
《宋史·張九成傳》:“謫居南安軍。在南安十四年,每執書就明,倚立庭磚,歲久雙趺隱然。”
4.同“跗”。雙足交叠而坐。
宋蘇軾《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》:“終朝危坐學僧趺,閉門不出閑履鳧。”
明劉侗於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雙林寺》:“寺殿所供,折法中三大士……下二,趺而坐。”
5.碑刻等的底座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洹水》:“舊橋首夾建兩石柱,螭矩趺勒甚佳。”
宋王十朋《過孺人輓詞》:“儒術登科有猶子,大書遺懿照龜趺。”
清阮元《小滄浪筆談》卷三:“銅碑高三寸五分,寬一寸二分,額作雙龍飾,無趺,額四字曰:‘阿彌陀碑’。”
6.基址,底腳。
清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三:“前此橋,趺雙足,今日與杖謀,寒杖不能立,催我急下層層石。”
《孤兒記》第四章:“惟牆趺有榆一,頗高大。”
7.花萼。
晉束晰《補亡詩》之二:“白華絳趺,在陵之陬。”
宋歐陽修《歸雁亭》詩:“翠芽紅粒迸條出,纖趺嫩萼如剪裁。”
劉大白《露底一生》詩:“聚的沁入花鬚;吐的潤下花趺:就乾枯,也和花同化花下土。”
8.用同“俯”。趴下;趴伏。
唐顏師古《匡謬正俗·趺》:“或問曰:‘今山東俗謂伏地為趺,何也?’答曰:‘趺者,俯也。’”
《洪秀全演義》第五四回:“槍聲響處,彈子紛紛擊來,慶瑞手忙腳亂,早趺在馬下。”
阅读:95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