渙汗
(渙汗,渙汗)
1.喻帝王的聖旨、號令。
《宋書·範泰傳》:“是以明詔爰發,已成渙汗,學制既下,遠近遵承。”
宋王安石《免參政上兩府啟》:“雖已陳情而懇避,猶疑渙汗之難迴。”
康有為《進呈<日本明治變政考>序》:“皇上乾綱獨攬,號令如雷霆,無封建之強侯,更無大將軍之霸主,片紙渙汗,督撫貫行。”
2.指發號施令。
清魏源《次韻前出塞》之六:“渙汗九萬裏,榮辱非一彊。”
李大釗《大哀篇》:“彼等見夫共和國有所謂政黨者矣,於是烏合之眾,各豎一幟,以渙汗人間。”
3.猶流布。
《文選·劉孝標<辨命論>》:“星虹樞電,昭聖德之符;夜哭聚雲,鬱興王之瑞。皆兆發於前期,渙汗於後葉。”
張銑註:“渙汗,流布之貌。”
南朝梁簡文帝《南郊頌》序:“莫不巍巍乎,穆穆乎,渙汗於綠篇,氛氳於丹冊者矣。”
明邵璨《香囊記·褒封》:“天恩渙汗,使者星軺遠下朝端。”
4.光亮鮮麗貌。
《西京雜記》卷六:“魯恭王得文木一枚……制為枕案,文章璀璨,彪炳渙汗。”
阅读:109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