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
井字的筆畫:4畫;
j·ng
ㄐ〡ㄥˇ
〔《廣韻》子郢切,上靜,精。〕
亦作“丼”。
1.水井。
《易·井》:“改邑不改井。”
孔穎達疏:“古者穿地取水,以瓶引汲,謂之為井。”
前蜀毛文錫《贊成功》詞:“昨夜微雨,飄灑庭中,忽聞聲滴井邊桐。”
明文震亨《長物誌·鑿井》:“鑿井須於竹樹之下,深見泉脈,上置轆轤引汲,不則蓋一小亭覆之。”
孫犁《白洋澱紀事·紀念》:“我也看見了園子中間那一眼小甜水井,轆轆架就在那裏放著,轆轆繩還在井口上搖擺。”
2.形似水井的東西。如:天井、礦井、鹽井、藻井等。
3.指汙水池。一說通“庰”。詳“井匽”。
4.指古代作戰時,為防穴攻而鑿的地穴。
《通典·兵五》:“地聽:於城內八方穿井,各深二丈,以新甖用薄皮裹口如鼓,使聰耳者於井中,託甖而聽,則去城五百步內,悉知之。”
5.指泉水。
《呂氏春秋·本味》:“水之美者,三危之露,崑崙之井。”
高誘註:“井,泉。”
6.指古代王侯的墓穴。
唐杜甫《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》:“忽憶雨時秋井塌,古人白骨生青苔,如何不飲令人哀。”
仇兆鰲註引張綖曰:“井是貴者之墓,猶今言金井也,楚人皆謂楚王墳為井上。”
唐韓愈《記宜城驛》:“驛東北有井,傳是昭王(楚昭王)井。”
7.井田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:“九夫為井,井間廣四尺。”
鄭玄註:“此畿內采地之制。九夫為井,井者,方一裏,九夫所治之田也。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方裏而井,井九百畝,其中為公田。”
趙岐註:“方一裏者,九百畝之地也,為一井;八家各私得百畝,同養其公田之苗稼。”
漢荀悅《漢紀·文帝紀下》:“古者建步立畝,六尺為步,步百為畝,畝百為夫,夫三為屋,屋三為井,井方一裏,是為九夫,八家共之。”參見“井田”。
8.設置或劃分井田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牧隰臯,井衍沃,量入修賦。”
宋王安石《明州慈溪縣學記》:“古者,井天下之田。”
明王廷相《慎言·保傅》:“田不可井者三……必言可井者,迂儒之慕古也。”參見“井牧”。
9.相傳古制八家為井。引申為人口聚居地;鄉裏;家宅。
唐陳子昂《謝賜冬衣表》:“三軍協慶,萬井相歡。”
宋杜旟《摸魚兒·湖上》詞:“中都內,羅綺千街萬井。”參見“井裏”。
10.比喻法度;條理。
《廣雅·釋詁》:“井,法也。”
王念孫疏證:“《越絕書·記地傳》雲:‘井者,法也。’井訓為法,故作事有法謂之井井。
《荀子·儒效篇》:‘井井兮其有理’,是也。”
《初學記》卷七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:“井者,法也,節也,言法制居人,令節其飲食,無窮竭也。”參見“井井”、“井然”。
11.“阱”的古字。
《易·井》:“舊井無禽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周易上》:“井當讀為阱。”
高亨註:“‘舊井’之井,謂捕畜之陷井,陷井它書多作陷阱,古無阱字,隻作井。”
12.量詞。
宋範成大《吳船錄》卷上:“有溫泉二十餘井。”
13.象聲詞。見“井井”。
14.《易》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,卦象為巽下坎上。
《易·井》:“象曰:木上有水,井。”
孔穎達疏:“井之為義,汲養而不窮。”
宋王安石《九卦論》:“君子之學,至乎井、巽而大備。”
15.井宿。
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德成衡,觀成潢,傷成鉞,禍成井,誅成質。”
張守節正義引晉灼曰:“東井主水事,火入一星居其旁,天子且以火敗,故曰禍也。”參見“井宿”。
16.經穴名。五腧穴(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)之一,是十二經脈起源之處。全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,即少商(肺)、商陽(大腸)、厲兌(胃)、隱白(脾)、少沖(心)、少澤(小腸)、至陰(膀胱)、湧泉(腎)、中沖(心包)、關沖(三焦)、竅陰(膽)、大敦(肝)。臨床常用於急救。
《靈樞經·九針十二原》:“經脈十二,絡脈十五,凡二十七氣,以上下,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註為腧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,二十七氣所行,皆在五腧也。”
17.古國名。
郭沫若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》第四篇四:“所謂‘井家’‘井長’‘井人’之井乃國名,蔔辭有井方,殷彜《乙亥父丁鼎》有‘隹王正井方’,入周則有《井人鐘》……是可知井乃殷代以來之古國,入後為周人所滅。”
18.姓。
漢代有井丹,見《後漢書》。
阅读:341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