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幸
(參見近倖)
亦作“近倖”。
1.寵愛。
《戰國策·趙策一》:“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,襄子必近幸子。”
2.指受到帝王寵愛。
《漢書·儒林傳·梁丘賀》:“賀以筮有應,繇是近幸,為太中大夫,給事中,至少府。”
《後漢書·楊震傳》:“周廣、謝憚兄弟……依倚近倖姦佞之人,與樊豐、王永等分威共權。”
《醒世恒言·隋煬帝逸遊召譴》:“後來獨孤皇後崩,後宮卻得近倖。”
清陳康祺《郎潛紀聞》卷一:“其實光照一貧子,冀以近倖為護符,得遊歷川、楚、江、浙諸產木之區,勒索肥己也。”
3.指帝王寵愛的人。
《後漢書·張綱傳》:“中官常侍不過兩人,近倖賞賜裁滿數金,惜費重人,故家給人足。”
《梁書·蕭景傳》:“制局監皆近幸,頗不堪命,以是不得久留中。”
明歸有光《<山齋先生文集>序》:“而王府交通近倖,必致胡公死地。”
清陳天華《中國革命史論》二:“蓋專制之君主不欲分權於民,而己身又欲行樂,憚執國事,於是暗以其權與之近幸。”
阅读:136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