誠
簡體誠字的筆畫:8畫;繁體誠字筆畫:13畫。
(誠,誠)
chéng
ㄔㄥˊ
〔《廣韻》是征切,平清,禪。〕
1.誠實;真誠;忠誠。
《易·乾》:“閑邪存其誠。”
孔穎達疏:“言防閑邪惡,當自存其誠實也。”
《禮記·學記》:“今之教者,呻其佔畢,多其訊,言及於數,進而不顧其安,使人不由其誠,教人不盡其材。”
孔穎達疏:“誠,忠誠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漸江水》:“文種誠於越,而伏劍於山陰。
越人哀之,葬於重山。”
唐韓愈《為裴相公讓官表》:“陛下知其孤立,賞其微誠,獨斷不謀,獎待踰量。”
周恩來《論中國的法西斯主義--新專制主義》:“他強調誠,但他是最不誠的。”
2.真實。
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皆自謂真堯舜,堯舜不復生,將誰使定儒、墨之誠乎?”
3.實情;真情。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今齊王以毀廢之,其心怨,必背齊;背齊入秦,則齊國之情,人事之誠,盡委之秦,齊地可得也,豈直為雄也!”
《晉書·戴若思傳》:“﹝王敦﹞曰:‘吾此舉動,天下以為如何?’若思曰:‘見形者謂之逆,體誠者謂之忠。’”宋李漳《多麗》詞:“細追思,深誠密意,黯然一晌銷魂。”
4.心誌專一;專一的心誌。
《呂氏春秋·精通》:“伯樂學相馬,所見無非馬者,誠乎馬也。”
漢賈誼《新書·道術》:“誌操精果謂之誠,反之為殆。”
唐韓愈《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》詩:“鳥有償冤者,終年抱寸誠。口銜山石細,心望海波平。渺渺功難見,區區命已輕。人皆譏造次,我獨賞專精。”
5.謂使之專誠;使之真誠。
《孔子家語·哀公問政》:“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
明高攀龍《大學首章約義》:“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。”
6.真正;確實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挾太山以超北海,語人曰:‘我不能’,是誠不能也。”
三國蜀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敝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。”
宋葉適《朝議大夫蔣公墓誌銘》:“以臣所見,誠有窘迫之縣,曾無窘迫之州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許壽裳》:“語堂為提倡語錄體,在此幾成眾矢之的,然此公亦誠太淺陋也。”
7.假如。
《管子·幼官》:“舉機誠要,則敵不量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代空城雀》:“誠不及青鳥,遠食玉山禾;猶勝吳宮鷰,無罪得焚窠。”
宋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陛下有恭儉之德,有聰明睿智之才,有仁民愛物之意,誠加之意,則何為而不成,何欲而不得?”
8.通“請”。
《晏子春秋·雜上二四》:“嬰聞之,省行者不引其過,察實者不譏其辭,嬰可以辭而無棄乎!嬰誠革之。”
張純一校註引王念孫曰:“案‘誠’讀為‘請’……‘請’與‘誠’聲相近,故字亦相通。”
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王曰:‘誠聽子割矣。子能必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?’”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夫差內傳》:“﹝子貢曰﹞:且夫畏越如此,臣誠東見越王,使出師以從下吏。”
阅读:244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