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
簡體還字的筆畫:7畫;繁體還字筆畫:16畫。
(還,還)
I
huán
ㄏㄨㄢˊ
〔《廣韻》戶關切,平刪,匣。〕
“環”的被通假字。
1.返回。
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“諸侯之師敗鄭徒兵,取其禾而還。”
晉陶潛《歸去來辭》:“雲無心以出岫,鳥倦飛而知還。”
宋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詩:“春風自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”
毛澤東《水調歌頭·重上井岡山》詞:“可上九天攬月,可下五洋捉鱉,談笑凱歌還。”
2.恢復;還復。
《漢書·史丹傳》:“上因納,謂丹曰:‘吾病寖加,恐不能自還。善輔道太子,毋違我意!’”南朝宋鮑照《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》:“年貌不可還,身意會盈歇。”
《新唐書·吳少誠傳》:“帝遂赦少誠,盡還其官爵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﹝聞蜚娥﹞外邊走動,隻是個少年學生,到了家中內房,方還女扮。”
清魏源《默觚上·學篇一》:“去本無以還其固有,損之又損以至於無。”
3.來,到來。
《逸周書·周祝》:“故時之還也,無私貌;日之出也,無私照。”
孔晁註:“還謂至也。”
南朝陳徐陵《折楊柳》詩:“春還應共見,蕩子太無情。”
唐杜甫《夏日楊長寧宅送崔侍禦常正字入京》詩:“不堪垂老鬢,還對欲分襟。”
明何景明《內直遇雪》詩:“春還今歲早,先報漢宮梅。”
4.交還;歸還。
《周禮·秋官·司儀》:“致甕餼,還圭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還圭,歸其玉也。”
《書序》:“悉以書還孔氏。”
晉常璩《華陽國誌·漢中士女》:“男子杜成夜行,得遺物一囊,中有錦二十五匹,求其主還之曰:‘縣有明君,何敢負其化。’”
《新唐書·食貨誌一》:“其後豪富兼並,貧者失業,於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。”
毛澤東《念奴嬌·崑侖》詞:“安得倚天抽寶劍,把汝裁為三截?一截遺歐,一截贈美,一截還東國。”
5.償還;交付。
三國蜀諸葛亮《便宜十六策·斬斷》:“取非其物,借貸不還,奪人頭首,以獲其功,此謂盜軍,盜軍者斬。”
唐張鷟《朝野僉載》卷三:“又問車腳幾錢,又曰:‘禦史例不還腳錢。’”
《水滸傳》第三回:“魯達回頭道:‘茶錢灑家自還你。’”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一個老戰兵》:“家中正為外出的爸爸賣去了大部分不動產,還了幾筆較大的債務。”
6.回頭。
《漢書·項籍傳》:“是時,楊喜為郎騎,追羽,羽還叱之,喜人馬俱驚,辟易數裏。”
顏師古註:“還謂迴面也。”
7.回報;回擊。
《老子》:“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於天下,其事好還。”
南朝梁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繫書,誓還漢恩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四四回:“那婦人還了兩禮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三十回:“桂生道:‘不要埋怨,有一天我也會還他一個釘子。’”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十四章:“緊接著常高山這面還了炮。”
8.後退。
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主人速賓,賓拜辱;主人答拜,還賓拜辱。”
鄭玄註:“還猶退。”
《漢書·周昌傳》:“昌曾燕入奏事,高帝方擁戚姬,昌還走。”
顏師古註:“還謂卻退也。”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兵智·高仁厚》:“賊見門開,不敢入,還去,仁厚發伏擊之,賊大敗。”
9.罷歇;止息。
漢劉向《新序·善謀下》:“群臣罷酒,皆喜曰:‘雍齒且侯,我屬無患矣。’還倍畔之心,銷邪道之謀。”
《文選·鮑照〈舞鶴賦〉》:“風去雨還,不可談悉。”
李善註:“風雨既除,而色愈淨,故難悉也。”
《南史·謝晦傳》:“劉穆之遣使陳事,晦往往異同,穆之怒曰:‘公復有還時不?’”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宗經》:“是以楚豔漢侈,流弊不還,正末歸本,不其懿歟!”
10.環繞。
《戰國策·燕策三》:“荊軻逐秦王,秦王還柱而走。”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還廬樹桑,菜茹有畦。”
顏師古註:“還,繞也。”
唐賈島《永福湖和楊鄭州》:“積水還平岸,春來引鄭溪。”
11.包;保證。
《西遊記》第八七回:“你隻往九天應元府下,借點雷神,徑自聲雷掣電,還他就有雨下也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二九回:“武松道:‘恁麽卻纔中我意!去打蔣門神,教我也有些膽量。沒酒時,如何使得手段出來?還你今朝打倒那廝,教眾人大笑一場!’”清李漁《比目魚·聯班》:“你若肯依計而行,還你名實兼收,賢愚共賞,一生受用不盡。”
12.連詞。表示假設關係,相當於“如其”,“假使”。
唐韓愈《送文暢師北遊》詩:“僧還相訪來,山藥煮可掘。”
宋辛棄疾《賀新郎·別茂嘉十二弟》詞:“啼鳥還知如許恨,料不啼、清淚長啼血。”
清李漁《奈何天·鬧封》:“若還隻封一位,就有無限的爭端。”
13.通“營”。謀求。
《荀子·君道》:“不還秩,不反君,然而應薄扞患,足以持社稷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四》:“秩當為私,字之誤也。還讀為營,言不營私,不叛君也。營與還古同聲而通用。”
《管子·山至數》:“內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忠,外則諸侯連朋合與,熟穀之人則去亡,故天子失其權也。”
唐韓愈《送張道士序》:“即非公家用,且復還其私。”
14.通“營”。惑亂。
《墨子·耕柱》:“見人之作餅,則還然竊之,曰:‘舍余食。’不知日月安不足乎,其有竊疾乎!”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墨子三》:“還、營古字通……此言見人之作餅,則惑然竊之。”參見“還主”。
II
xuán
ㄒㄩㄢˊ
〔《廣韻》似宣切,平仙,邪。〕
1.旋轉;回旋。
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夫尋常之溝,巨魚無所還其體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還,音旋,回也。”
《楚辭·招魂》:“抑騖若通兮,引車右還。”
王逸註:“還,轉也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美女篇》:“羅衣何飄飄,輕裾隨風還。”
宋楊萬裏《新亭送客》詩:“鍾山喚客長南望,江水留人懶北還。”原註:“音旋。”
2.迅速;立即。
《管子·任法》:“而失君則不然,法立而還廢之,令出而後反之,枉法而從私,毀令而不全。”
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繆公歎曰:‘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,余恐其傷女也!’於是遍飲而去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郭嘉傳》:“袁紹愛此二子,莫適立也。有郭圖、逢紀為之謀臣,必交鬥其間,還相離也。”
3.敏捷貌。
III
hái
ㄏㄞˊ
〔《廣韻》戶關切,平刪,匣。〕
1.表示現象繼續存在或動作繼續進行。相當於“仍舊”。
晉陶潛《讀〈山海經〉詩》:“既耕亦已種,且還讀我書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他家裏自有萬金家事,隻為尋不出中意的丈夫,所以還未嫁人。”
魏巍《東方》第五部第四章:“現在敵人雖然承認了以實際接觸線為停戰線,可是還不斷搗亂。”
2.表示轉折,相當於“卻”、“反而”。
《漢書·刑法誌》:“﹝秦﹞窮武極詐,士民不附,卒隸之徒,還為敵仇,猋起雲合,果共軋之。”
唐徐夤《輦下贈屯田何員外》詩:“廚非寒食還無火,菊待重陽擬泛茶。”
元關漢卿《救風塵》第二摺:“他本是薄倖的班頭,還說道有恩愛,結綢繆。”
《老殘遊記》第八回:“橋下河裏雖結滿了冰,還有水聲,從那冰下潺潺的流。”
3.表示時間,相當於“已”、“已經”。
唐杜荀鶴《下第東歸將及故園有作》詩:“上國獻詩還不遇,故園經亂又空歸。”
宋周邦彥《留客住》詞:“又睹霜前籬畔,蓮散餘香,看看又還秋暮。”
元李愛山《四塊玉·知足》曲:“兩鬢秋,今年後,著甚千忙苦追求,人間寵辱還參透。”
毛澤東《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》第一章第十一節:“還在一千八百年前,已經發明了造紙法。”
4.表示重複,相當於“再”、“又”。
南朝宋鮑照《東門行》:“涕零心斷絕,將去復還訣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運使道:‘你還到他衙中問問看。’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太平天國·行軍總要》:“一旗還一旗,陸續行走;一軍還一軍,不準混雜。”
毛澤東《反對黨八股》:“我們為什麽又叫它做黨八股呢?這是因為它除了洋氣之外,還有一點土氣。”
5.表示程度,相當於“更”、“更加”。
晉傅玄《明月篇》:“憂喜更相接,樂極還自悲。”
唐韋應物《聽江笛送陸侍禦》詩:“還愁獨宿夜,更向郡齋聞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三八回:“說我的手段比山還高,比海還深。”
茅盾《林家鋪子》二:“林先生勉強安慰著,心裏的難受,比刀割還厲害。”
6.表示項目、數量增加,範圍擴大。
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上·光武鄧皇後》:“故天下復平,歲還豐穰。”
唐長孫佐輔《山行書事》詩:“行行近破村,一徑欹還坳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六:“陳兄原券在床邊木箱之內,還有我平日貪謀強詐得別人家田宅文券,共有一十三紙,也在箱裏。”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一部二:“他們那兒來了工作隊,就是共產黨,帶領一幫窮百姓,清算糧戶,劈地分房,不知還要幹些啥?”
7.表示選擇,相當於“還是”。
《朱子語類》卷九二:“不知隻是首尾用之,還中間亦用耶?”宋楊萬裏《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》詩:“老夫大笑問客道,月是一團還兩團?”參見“還是”。
8.表示程度上勉強過得去,相當於“稍”。
南朝梁蕭繹《出江陵縣還》詩之二:“水滿還侵岸,沙盡稍開流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:“司法暗暗喜歡道:‘似此清淨,還像人家。’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一回:“思量不如往城裏去逛逛,倒還清淨些。”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一部二:“韓長脖原先也還闊,往後才窮下來的。”
9.尚且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,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裏,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!”
《中國現在記》第二回:“單靠著幾兩銀子的冰敬、炭敬、門生贄見,一年到頭開銷還不夠,那裏能夠多餘錢呢?”西戎《女婿》:“這麽冷的天氣,穿著棉襖棉褲,還冷的耐不住,下到水裏能不冷嗎!”
10.表示數量小,時間不到,限於某個範圍,相當於“僅”、“隻”。
宋孫光憲《謁金門》詞:“卻羨綵鴛三十六,孤鸞還一隻。”
元關漢卿《救風塵》第一摺:“你如今嫁人,莫不還早哩。”
《三遂平妖傳》第十九回:“留義喚酒保會過了鈔,還剩得一百多錢,也送與胡員外。”杜鵬程《保衛延安》第一章:“當他還隻有一支步槍高的時候,他就隨工農紅軍,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到了陝北。”
11.表示進層。常與連詞“不但”等成對使用。
曲波《林海雪原》三四:“錯了!劍波嚴肅地說,‘現在除了你們的兩條鞭子,還要增加四袋草料。’”
12.表示對某件事物,沒想到如此,而居然如此。
《水滸傳》第三回:“魯達罵道:‘直娘賊,還敢應口。’”李存葆《高山下的花環》十五:“現在你大娘不但不欠錢了,左鄰右舍急著用錢時,還常常從你大娘這裏拿幾塊呢!”
13.表示反問。用在反問句裡,加強反問語氣,有時含有責難、質問的語氣。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百祿見他不說,就拿起一條柱杖劈頭打去,道:‘還不實告!’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三十回:“外國人打的樣子,還有錯的麽?”沙汀《航線》:“這難道是假的啦?還怕他查!”
阅读:145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