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
簡體釋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釋字筆畫:20畫。
(釋,釋)
I
shì
ㄕˋ
〔《廣韻》施隻切,入昔,書。〕
“舍”的被通假字。“醳”的被通假字。
1.解釋;闡釋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春王正月,公在楚,釋不朝正於廟也。”
杜預註:“釋,解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解釋公所以不得親自朝正也。”
晉杜預《〈春秋經傳集解〉序》:“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,經之條貫,必出於傳。”
清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二:“﹝岣嶁碑﹞字皆科鬥,不可識。
嘉靖初,國子生沈鎰自謂能辨此,因為之釋。”
章炳麟《訄書·清儒》:“至清世,為疏者……《詩》疏稍膠,其佗皆過舊釋。”
2.消溶;熔化。
《老子》:“渙兮若冰將釋。”
《楚辭·招魂》:“十日代出,流金鑠石些;彼皆習之,魂往必釋之。”
王夫之通釋:“釋,銷鎔也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褒賢》:“東方朔自稱辯略,消堅釋石,當世無雙。”
宋王安石《次韻和中甫兄春日有感》:“雪釋沙輕馬蹄疾,北城可遊今暇日。”
魯迅《華蓋集續編·馬上支日記》:“現在既知道蚩尤是赤化的祖師,那疑團就可冰釋了。”
3.解開。
《詩·鄭風·大叔於田》:“抑釋掤忌,抑鬯弓忌。”
朱熹集傳:“釋,解也。”
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公使陽處父追之,及諸河,則在舟中矣。釋左驂,以公命贈孟明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一二○回:“濬釋其縛,焚其櫬,以王禮待之。”
蔡東藩《南北史通俗演義》第六四回:“及西師入都,蕭棟及二弟橋樛,得從密室出走,途次遇著杜崱,替他釋去鎖械。”
4.脫掉。
唐杜甫《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》:“東郊何時開,帶甲且未釋。”參見“釋服”。
5.解除;消除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請復衛侯而封曹,臣亦釋宋之圍。”
《三國誌·吳誌·駱統傳》:“今彊敵未殄,海內未乂,三軍有無已之役,江境有不釋之備。”
宋葉適《平陽縣代納坊場錢記》:“補青冊之缺,釋飲戶之負,不勝大願。”
魯迅《花邊文學·再論重譯》:“看到穆木天先生的《論重譯及其他》下篇的末尾,才知道是在釋我的誤會。”
6.廢棄;放棄。
《書·多方》:“非天庸釋有夏。”
孔穎達疏:“非天用廢有夏,夏桀縱惡自棄也。”
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無慶賞之勸,刑罰之威,釋勢委法,堯舜戶說而人辨之,不能治三家。”
《漢書·馮野王傳》:“今釋令與故事而假不敬之法,甚違闕疑從去之意。”
顏師古註:“釋,廢棄也。”
宋蘇軾《擬殿試策問》:“永惟子大夫釋畎畝之安,輕千裏之遠,而從朕遊者,夫豈為利祿哉!”
7.放下。
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庖丁釋刀對曰:‘臣之所好者,道也,進乎技矣。’”漢桓寬《鹽鐵論·褒賢》:“然戍卒陳勝釋輓輅,首為叛逆,自立張楚,素非有回由處士之行,宰相列臣之位也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田七郎》:“忽一樵人至前,釋擔抽利刃。”
8.遺留。
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舉魚臘俎,俎釋三個。”
鄭玄註:“釋,猶遺也。”
胡培翬正義:“謂舍之不舉也。遺又訓留,謂留三個於俎,以為陽厭之用。”
9.釋放。
《書·武成》:“釋箕子囚。”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一年》:“楚執宋公以伐宋。冬,會於薄以釋之。”
《文選·潘嶽〈馬汧督誄〉》:“戎釋我徒,顯誅我帥。”
呂延濟註:“釋,放。言放其眾而誅其將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胭脂》:“婦不得已,實供:‘曾與宿言。’公於是釋鄂拘宿。”
10.赦宥;免除。
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君今來討弊邑之罪,其亦使聽從而釋之,必不泯其社稷。”
韋昭註:“釋,置也。”
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釋有罪,誅無辜。”
顏師古註:“釋,置也,放也。”
唐韓愈《路旁堠》詩:“臣愚幸可哀,臣罪庶可釋。”
蔡東藩《南北史通俗演義》第六一回:“僧辯侃侃直陳,有條有理,繹聞知,忙釋令出獄,面加慰勞。”
11.放逐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釋盧蒲嫳於北竟。”
杜預註:“釋,放也。”
楊伯峻註:“謂逐之於北邊。”
12.浸漬。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欲濡肉,則釋而煎之以醢。”
孔穎達疏:“若欲得濡肉,則以水潤釋而煎之以醢也。”
13.淘米。
《詩·大雅·生民》:“釋之叟叟,烝之浮浮。”
毛傳:“釋,淅米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淅米,謂洮米也。”
14.釋迦牟尼的簡稱。亦泛指佛教或僧人。
南朝梁慧皎《高僧傳·義解·釋道安》:“初,魏晉沙門,依師為姓,故姓各不同。
安以為大師之本,莫尊釋迦,乃以‘釋’命氏。”按,僧尼稱“釋”,自此始。
15.文體名。
明徐師曾《文體明辨序說·釋》:“按字書雲:‘釋,解也。’文既有解,又復有釋,則釋者,解之別名也。”
漢蔡邕有《釋誨》,晉皇甫謐有《釋勸》、束晰有《玄居釋》,唐韓愈有《釋言》。
II
yì
〡ˋ
〔《字彙補》羊益切〕
通“懌”。
喜悅。
《亢倉子·全道》:“亢倉子聞之,色有不釋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琴賦》:“其康樂者聞之,則欨愉懽釋。”
唐韓愈《送高閑上人序》:“有得有喪,勃然不釋。”
阅读:144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