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
七字的筆畫:2畫;
qī
ㄑ〡
〔《廣韻》親吉切,入質,清。〕
1.數詞。六加一所得之和。
《詩·召南·摽有梅》:“摽有梅,其實七兮”。
晉嵇康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人倫有禮,朝廷有法,自惟至熟,有必不堪者七,甚不可者二。”
聞捷《生活的贊歌·最後的航程》:“戈壁灘上颳著七級大風,我們的貝烏鑽機在劇烈跳動。”
2.文體的一種。亦稱七體,為賦的另一形式。
南朝梁蕭統《文選》列“七”為一門,收錄枚乘《七發》八首,曹植《七啟》八首,張協《七命》八首。
《宋書·自序傳·沈璞》:“所著賦、頌、讚、祭文、誄、七、弔、四五言詩、諫、牋、表,皆遇亂零失,今所餘詩筆雜文凡二十首。”
劉師培《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》第五課丁:“自斯而外,若箴、銘、頌、贊、哀、誄、騷、七、設論、連珠各體,雖稍有通變,然鮮有出轍。”參見“七體”。
3.舊俗人死後每七日一祭,俗稱曰“七”。
元無名氏《小孫屠》戲文第十四齣:“你若家裏死後,便纍七追享,不免請幾個僧人。”
《孽海花》第二六回:“誰曉得一終了七,她的原形漸漸顯了,常常不告訴我,出去玩耍。”
巴金《家》二九:“今天是鳴鳳的頭七……我想起她死得可憐,偷偷買點錢紙給她燒,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場。”參見“七七”。
4.指西方。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“炎光赫烈則冰雪霜雹,眚於七。”
王冰註:“七,西方也。”
5.姓。
明代有七希賢。見明淩迪知《萬姓統譜》。
阅读:183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