咬
咬字的筆畫:9畫;
I
y·o
〡ㄠˇ
〔《集韻》五巧切,上巧,疑。〕
1.上下牙齒相對,用力夾住或切斷壓碎東西。
唐杜甫《桃竹杖引》:“噫,風塵澒洞兮豺虎咬人,忽失雙杖兮吾將曷從!”前蜀貫休《江邊祠》詩:“精靈應醉社日酒,白龜咬斷菖蒲根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一回:“嘴裏可咬不破這個豆兒。”
2.比喻傷害。
周恩來《學習毛澤東》:“這些人是我們國內的敵人……如果不加提防,他反過頭來就會咬你。”
3.夾住或相互卡緊。如:這個螺絲母磨損了,咬不住螺絲。
4.比喻攀扯或誣陷他人。
《京本通俗小說·錯斬崔寧》:“那邊王老員外與女兒併一幹鄰佑人等,口口聲聲咬他二人。”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二部二五:“劉大娘嗓門越發壓低地說:‘他該不會亂咬吧?’”參見“咬扳”。
5.腐蝕;侵蝕。
明曹昭《新增格古要論·永石》:“近又見金陵朱士選侍郎家有一大屏風,四尺許。其上有三峰本佳,以藥咬成,三峰相連。”
清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四:“蓋其人為漆所咬,他醫皆不識雲。”
黃天明《邊疆曉歌》第八章:“汗水把眼睛咬得澀痛。”
6.謂咬舌。
《紅樓夢》第二十回:“寶玉笑道:‘你學慣了,明兒連你還咬起來呢。’”參見“咬舌”。
7.謂吐字發音。杜鵬程《保衛延安》第二章:“他一字一板,字音咬得很重。”
8.盯住,緊跟不放。
張南生《遵義會議的光芒》:“那時候夜間行軍白天戰鬥,敵人緊緊咬住屁股,吃不上飯睡不成覺。”
9.指狗吠。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四回:“早聽見門裏看家的狗甕聲甕氣如惡豹一般頓著那鎖鏈子咬起來。”
劉半農《瓦釜集·我說新婦小姐》:“你順便看一看我裏阿黃為啥咬。”
駱賓基《膠東的“暴民”》:“那狗仿佛知道主人在誇他,也向空咬兩聲。”
II
jiāo
ㄐ〡ㄠ
〔《廣韻》古肴切,平肴,見。〕
見“咬咬”。
III
ji·o
ㄐ〡ㄠˇ
〔《集韻》吉巧切,上巧,見。〕
哀切之聲。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叫者,譹者,宎者,咬者。”
成玄英疏:“咬者,哀切聲也。”
IV
yāo
〡ㄠ
〔《廣韻》於交切,平肴,影。〕
見“咬哇”。
阅读:171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