袈裟
梵文的音譯。原意為“不正色”,佛教僧尼的法衣。佛制,僧人必須避免用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種正色,而用似黑之色,故稱。
晉葛洪撰《字苑》始用袈裟二字。
南朝梁慧皎《高僧傳·竺僧度·答楊苕華書》:“且披袈裟,振錫杖,飲清流,詠波若,雖王公之服,八珍之膳,鏗鏘之聲,曄曄之色,不與易也。”
清黃遵憲《石川鴻齋英偕僧來謁張副使余賦此以解嘲》詩:“先生昨者杖策至,兩三老衲共聯袂,寬衣博袖將毋同,隻少袈裟念珠耳。”
艾蕪《我在仰光的時候》:“和尚尼姑托著黑色的缽,披著黃色袈裟,整隊地出現在街頭巷尾。”
阅读:173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